过大年,看大戏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到过年,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看大戏的情景。
在那个物质非常贫瘠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非常富足。每年过年,最让我期待的,就是村里会唱大戏。
我母亲是村剧团的台柱子,她表演的《穆桂英挂帅》《孟姜女哭长城》《别窑》《红灯记》等戏曲,每次表演都能赢得台下的阵阵喝彩。
父亲虽然表演的机会不多,但他的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好,戏服的打理和保管,都多亏了细心的父亲。
大年初一,村里的礼堂里早早就挤满了看戏的人,第一场戏便是《穆桂英挂帅》。随着一阵阵紧急的锣鼓声,母亲扮演的穆桂英踩着鼓点上场了。只见她身着红色战袍,腰系金边玉带,头戴凤冠霞帔,面施薄粉,唇染朱红,双眉如剑,目似秋水。这扮相英姿飒爽,气场十足,所以一出场就引来了阵阵掌声、叫好声。
唱到穆桂英挂帅出征时,母亲站在桌子上往下弯腰,在头挨着桌子时,突然一个反跳,便稳稳地站在了地面上。这精彩的表演让现场的气氛更热烈了,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第二场戏是《别窑》,母亲脱下一身戎装,穿起素色的粗布裙衩,演起了忠贞烈女王宝钏。
最让人动容的是《孟姜女哭长城》,母亲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一字一句,如泣如诉,让人不自觉也跟着泪下。
到了《红灯记》,穿着蓝色碎花衣的母亲眼波流转,表情丰富,把一个机智的阿庆嫂演得活灵活现。
母亲非常敬业,每次演出都会全力以赴,让大家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我曾经好奇地问母亲:“那么多种不同的戏,那么多的台词,那么多种唱腔,你是怎么记住的?”母亲笑着说:“我有诀窍的,只要有心,这些其实并不难。”
后来我才注意到,母亲在平时干活时,嘴里也总在哼哼,原来她的诀窍就是勤学苦练。
除了大人们喜欢看戏,我们这些小孩子也非常喜欢,并经常偷偷模仿。看完戏,我和几个小伙伴还觉得不“过瘾”,便找了一个没有人的角落,开始“表演”。每次我都是最积极的第一个表演,我在手腕上系上两块手帕,就当成戏服的长袖子,学着母亲甩袖子、走小碎步。
有一次,我模仿母亲从桌子上往下跳时,一不小心就摔倒在地上,导致右手手肘骨折,养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手机越来越普及,没有人再爱看大戏了,村剧团的所有戏服也在我家楼上被白蚁破坏,全部惨不忍睹了。但是曾经那些美好的回忆,却一直留在了我的心中。
每次过年回家,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看大戏的情景。便会央求母亲再唱一唱那些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戏曲。母亲的声音已经大不如从前,也无法再表演从桌子上往下跳的动作了。
但那些熟悉的戏曲旋律,却让我激动不已,也成为了我对故乡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