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片
如果人们因为没答应我们的请求而受到责罚,他们就会将我们的“请求”视为“要求”。在听见要求时,一个人通常只能看到两种选择:屈服或者反抗。无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就很难友善地回应我们的请求。
让我们看看一种情况下的两个版本。杰克对他的朋友珍妮说:“我感到很孤单,你今晚能来陪我吗?”这是“请求”还是“要求”呢?现在还不好说。只有看到杰克在珍妮没有同意后的反应,我们才能做出判断。假如她回答说:“杰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可以找其他人吗?”如果杰克的回应是:“你就是这样自私!”那么,他提出的其实是一个“要求”而非“请求”。他没有同理倾听珍妮想要休息的需要,而是指责她。
让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版本:
杰克: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来陪陪我。
珍妮:杰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可以找其他人吗?
杰克一声不吭地走开了。
珍妮感受到杰克的难过,就问他:你是不是有些难过?
杰克:没有。
珍妮:我感到你有些不对劲,怎么了?
杰克:你知道我有多么孤单吗?!你要是真的爱我,晚上就会留下来陪我。
同样地,杰克没有体会珍妮的需要,而是认为珍妮不爱他、拒绝了他。我们越是将对方的不应允诠释为拒绝,他人就越有可能将我们的“请求”视为“要求”。人们听见的要求越多,就越不喜欢与我们相处,我们的判断最终成了真。
反之,如果杰克理解并且尊重珍妮的感受和需要,对她说:“珍妮,你的意思是你已经很累了,今晚需要休息?”那么他表达的就是真正的“请求”,而非“要求”。
如果希望他人相信我们所提出的是“请求”而非“要求”,我们可以向他人表明希望他们出于自愿来回应请求。例如,我们可以说:“你是否愿意铺一下桌子?”而不是:“我想要你铺一下桌子。”总之,要让他人明白我们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是即便在他人拒绝时我们也能同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同时,我们选择“请求”而非“要求”,并不意味着在他人说“不”时,我们就只能放弃自己的诉求。选择请求意味着,我们首先同理他人为什么没有说“是”,而不是要说服他们必须答应我们。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420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