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阅读打卡(第33天)

今天阅读了萧红《呼兰河传》第二章。

第二章写的是“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其实写的是呼兰小城的社会生活。

呼兰河人的精神生活颇具特色。人们一旦生了大病,就会请来跳大神儿的,跳大神儿要敲鼓杀鸡,左邻右舍的街坊都会赶来看。每年七月十五鬼节,呼兰河上放河灯,和尚、道士在河沿上做道场。人们就倾城而出到河沿上去看放河灯。台子戏是不定日子的,遇到丰收的年景,要谢龙王。或者是干旱不下雨,要求雨都会唱台子戏,一到唱戏,呼兰河人就接姑娘换女婿的热闹的很。戏台上唱戏,戏台子下面观众也不闲着,有打架的,吵架的,情侣调情的,看热闹的,戏不一定要看。不过戏台子是一定要去的。

还有娘娘庙的庙会,人们虔诚的在庙前求神,求子、求平安的,求发财的都有。庙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货物,玩具,好吃的,这些活动都很热闹。然而作者写道:无论是跳大神,放河灯,还是唱台子戏,庙会求神,都是为了鬼神而做的,不是为了人。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

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而不是为鬼预备的。跳秧歌是在正月十五,正是农闲的时候,趁着新年而化起装来,男人装女人,装得滑稽可笑。

狮子、龙灯、旱船……等等,似乎也跟祭鬼似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清楚。

该作品以萧红⾃⼰童年⽣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城当年的社会风貌、⼈情百态,从⽽⽆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精彩片段:

1、花盆⼀盆⼀盆的摆在花架⼦上,⽯柱⼦、全百合、马蛇菜、九⽉菊都⼀齐的开了。看起使⼈不知道是什么季节,是夏天还是秋天,居然那马蛇菜也和菊花同时站在⼀起。

2、骡⼦是油⿊的、闪亮的,⽤鸡蛋壳做的眼睛,所以眼珠是不会转的。⼤骡⼦旁边还站着⼀匹⼩骡⼦,那⼩骡⼦是特别好看,眼珠是和⼤骡⼦⼀般的⼤。

3、⼩车⼦装潢得特别漂亮,车轮⼦都是银⾊的。车前边的帘⼦是半掩半卷的,使⼈得以看到⾥边去。车⾥边是红堂堂地铺着⼤红的褥⼦。赶车的坐在车沿上,满脸是笑,得意洋洋,装饰得特别漂亮,扎着紫⾊的腰带,穿着蓝⾊花丝葛的⼤袍,⿊缎鞋,雪⽩的鞋底。⼤概穿起这鞋来还没有⾛路就赶过车来了。他头上戴着⿊帽头,红帽顶,把脸扬着,他蔑视着⼀切,越看他越不像⼀个车夫,好像⼀位新郎。

4、要做⼈,先做⼀个脸孔,糊好了,挂在墙上,男的⼥的,到⽤的时候,摘下⼀个来就⽤。给⼀个⽤秫秆捆好的⼈架⼦,穿上⾐服,装上⼀个头就像⼈了。把⼀个瘦⾻伶仃的⽤纸糊好的马架⼦,上边贴上⽤纸剪成的⽩⽑,那就是⼀匹很漂亮的马了。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50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