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思维
“ 凡是需要我独立思考,能让我产生稀缺性的工作,我会持续磨砺,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01
—
与一位负责招聘的同事聊天,他一直跟我吐槽:
“我正在招一位开拓海外业务的负责人,从去年招到了今年,这个岗位真是难招死了。
因为判断候选人是否合适,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手上有没有我们所要的资源。
现在同行也都在抢这类的人,搞得我薪资都没法好好谈了...”。
听到这些,我只能笑笑,我不也正在经历类似的事情吗?
在海外关键供应链问题上,我一直在找一些靠谱的供应商。
但只要一进入到合同谈判阶段,对方要不就有供货保底量的要求,要不就是坐地起价...
这也没办法,谁叫对方掌握“稀缺资源”呢?
02
—
顺着这个话题,让我联想到了这样一个逻辑: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它设定的每个岗位虽然都是有必要的,但一定会有一些岗位具备稀缺性。
如果想要谋求发展,获取高薪,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承担这些稀缺性的工作。
而且,组织中的某些工作完全只是内部特定的事务,它所能积累的资源并不具备通用性。
也就是说,如果我仅仅从事这些岗位,将来一旦进入到外部市场,我完全不具备”稀缺性“:
有被市场认可的好技能,良好的个人IP、影响力,或者是业内人脉,甚至是行业的上下游资源...
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坚持在做一些能链接资源的岗位,而不是整天被困在公司内部的事务上。
因为,我已经明白,所谓的”到哪都有价值“:关键是看你积累了什么技能和资源,能让你主动或被动离开原先的平台后,还能具备稀缺性。
04
—
还有,就一个组织来说,做事是有分层的。
高层要做资源规划、要做战略决策,要让公司上下“做正确的事”;
中层则要瞄准战略目标,合理运用战术,把握好做事的套路和方法,确保各级部门都在“用正确的方法做事“;
而基层,只需要按标准化的流程,千篇一律地完成任务,落实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
如果我缺乏稀缺思维,完全停留在机械做事的层级上,那肯定无法接触到更多核心的东西 ,我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所以,我希望我自己不要只是闷头做事,而是努力成长,让自己去匹配更高层次的工作,多积累有价值的资源。
03
—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不是说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好。
而是觉得,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需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自己。
凡是需要我独立思考,能让我产生稀缺性的工作,我会持续磨砺,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特别是能主动跳出自己固守的圈子,看到这世界上还能这样思考,还能那样做事。
如果只死守在一个圈层里,听到、看到的都是同一类信息,思维和视野就会被限制。
而且,人的心态一旦封闭了,就会像那只一直待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永远只是井口的那一片天。
因为见得少,所以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看不起。
自以为是,时间长了,思维就完全僵化了, 所谓的价值也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