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研读249:袁盎晁错传(五)
袁盎晁错传(五)
后来,汉文帝下达诏书,命令有关部门举荐贤良文学人士,晁错在人选中。汉文帝亲自进行策问,诏书中说:
汉文帝十五年,皇帝说:“当初大禹勤求贤士,施恩到方外之地,海内四极,舟车所能到达的地方,人类足迹所涉及的地域,无不听命,以辅助其做得不够的地方;近处的献出良智,远处的献出奇谋,大家一起向善尽力,辅助天子,所以大禹能不失大德,夏朝得以长盛不衰多年。高皇帝除掉大害,拨乱反正,选拔豪杰英才作为官师,让他们劝谏力争,以辅助天子不足,拥戴汉室王朝。全赖上天神灵,宗庙之福,海内安定,泽及四夷。现在朕幸获执天子之正,以继承宗庙祭祀,朕德行不够,天性不够聪敏,不能光照天下,智力不足治理天下,这些众大夫们都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诏令有关部门、诸侯王、三公、九卿以及各郡守,要力逞其志,把选拔贤良明白国家大体,通达人事终始,以及能直言劝谏的各有人数,他们将要用来匡正朕的不足之处。现在已经有两三位大夫能够论述国体、人事、劝谏这三个方面的道理,朕感觉很欣慰,所以让众大夫登朝,当面晓谕朕的想法。大夫们要围绕这三个方面陈述精要,以便深入思考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凡是这四个方面的缺失,都要详细说明自己的看法,不要有所隐瞒。这样,上可以进献到先帝宗庙,下可以实现百姓利益,写成的篇章,朕都要亲自阅览。我要观察大夫辅佐朕的建议,是尽职尽责还是欲言又止。要把话说完、说透,写下后慎重封存起来,由朕亲自拆封,大夫们应正言直论,不要顾忌当权官吏的阻挠。大家要切戒啊!被推荐来的两三位大夫应抒发自己的意志,丝毫不要有所怠慢!”
晁错对策说:
平阳侯臣曹窋、汝阴侯臣夏侯灶、颍阴侯臣灌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公孙昆邪所推荐的贤良太子家令、臣晁错冒死再拜进言:臣私下里听说过古代贤主无不求贤以作为辅翼,所以黄帝得到力牧而成为五帝之先,大禹得到皋陶而成为三王之祖,齐桓公得到管仲而成为王霸之首。现在陛下讲述大禹和高皇帝选拔使豪杰英才的做法,自谦为不明,以便寻求贤良,对己责备之至。臣私下里观察上世历史,像高皇帝的建功立业一样,陛下德厚而得到贤良辅佐,都被有关部门观览,刻在玉版上,珍藏在金匮中,经历多年后,传播于后世,陛下作为帝者祖宗,和天地相始终。现在臣曹窋等举荐臣晁错拿来充数,很不切合明诏求贤的意图。臣晁错只介草茅小臣,无知无识,冒死呈上愚对,我要说的是:
诏策中说:“明白国家大体”,愚臣私下里认为古代的五帝才能做到。臣听说过五帝神智聪慧,他的大臣都不能及,所以才亲自处理政事,经常处在法官之中,坐在明堂之上;其一动一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所以众生无不被其覆盖,生长在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漏过;其大德就像阳光照耀天下,没有一点偏差;大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物,波及湖泽。然后就阴阳调和,四时有节,日月有光,风雨应时,膏露普降,五谷丰熟,妖孽灭绝,毒气息灭,民不疾疫,黄河出图,洛水出书,神龙降临,凤鸟翱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这就是所谓的德配天地,治国理政的至伟大功。
诏策中说:“通达人事终始”,愚臣私下里认为只有古代的三王才能做到。臣听说过三王主臣都很贤良,所以能合谋相辅,计安天下,做事无不出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无不想长寿万年,三王保护人的生命不受伤害;人的本性无不想要致富,三王厚待百姓使他们不再贫困;人的本性无不想追求平安,三王维护社会秩序使其没有危险;人的本性无不追求安逸,三王节约民力从不无故兴建工程。三国制定的法令,符合人的本性然后再实施;三王发动百姓举办事业,都是出于人的本性然后才有行动。他们从内心出发要求别人,换位思考宽恕别人。人本性中厌恶的,不强要求别人;人本性中喜欢的,不用来禁止百姓。所以天下乐于其政,归附其德,看待他们就像自己的父母,像流水那样跟随他们;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这都是因为明白人的本性才成就终始的大功。
诏策中说:“直言极谏”,愚臣私下里认为五霸的大臣们做得最好。臣听说过五霸不如他们的大臣,所以把国家委托给他们,任用其执掌国事。五伯的辅佐们作为人臣,醒察自身而不敢胡乱诬陷,奉守法令而不敢容纳私心,尽心尽力而不敢丝毫骄傲,遭遇害患难而不敢逃避死事,看到贤良而不敢居于其上,接受俸禄而不敢超过定量,不敢把无能者安置在尊显之位。他们自身这样行事,可以称得上是方正之士。他们的立法,不是出于苦民伤众而专门设置机关陷害百姓,只是为了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拯救暴乱。他们的行赏,不是虚取民财随意授予他人,而是规劝天下人忠孝并宣扬其功德。所以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这样一来,收敛民财要报赏其功,所以百姓并不憎恨,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了自身利益。他们的行罚,不是通过愤怒妄诛来放纵粗暴之心,而是为了禁止天下不忠不孝有害国家的行为。所以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这样一来,百姓虽然伏罪至死却不怨恨,因为他们知道罪罚适当,这都是咎由自取。立法到了这个地步,可以称得上是平正之吏了。法律违背了情理,就请示进行更改,不用来伤害百姓;主上行事暴虐,就违逆其心抗争,不让他伤害国家。挽救主上之失,弥补主上之过,宣扬主上之美,彰明主上之功,使主上在内无奸邪行为,在外没有污秽名声。这样侍奉君主,可以称得上直言极谏之士。这正是五霸之所以能德匡天下、威正诸侯、功业至美、名声彰明的原因。列举天下贤明君主,五霸就是突出代表,这是自己不如其臣却能用直言极谏大臣弥补不足的办法。现在陛下统领天下众多百姓,威武庄重,德惠深厚,令行禁止,已经超过五霸万万倍,然而赐给愚臣的诏策却说“弥补朕的不足”,愚臣怎么敢不认识陛下高明而去刻意奉承!
诏策中说:“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私下里认识以秦朝的事情来说明。臣听说开始吞并天下之时,国家的主上不如三王,大臣也比不上三王的辅佐,但是成就功业的行动并不迟缓,这是为什么?地形之便,山川有利,财用充足,百姓利战。秦国所兼并的是山东六国,六国的臣主都些能力不足之辈,谋略不高,百姓不用,所以在那个时期,秦国最为富强。国家富强而邻国大乱,这是帝王的资本,所以秦国能兼六国,秦始皇成为天子。在这之后,秦朝把三王的功德已经全抛弃掉了。在秦朝末年衰败之时,任用的都是无能之辈,信任的都是奸谗之贼;宫室花费过度,欲望毫无节制,百姓疲惫耗尽,赋敛层层加码;自夸其贤,群臣恐惧阿谀,骄横恣肆,不顾祸患;赏赐只因喜好,诛样只图心中之怒,法令纷繁复杂,罚暴酷,轻易割掉人命,甚至亲自射杀;天下人寒心,无法安居其处。奸邪官吏乘机乱法,以逞其威,狱官主断,生杀随意。整个国家上下瓦解,各自为制。在刚刚开始内乱时,官吏侵夺的先是贫人贱民;到了中期,所侵害的是富人官吏之家;到了末年,官吏侵害的是宗室大臣。因此,导致亲疏都危,内外怨恨,离散逃亡,人人生有叛心。陈胜首倡义旗,天下随后崩溃,秦朝宗庙祭祀断绝,被异姓取代国家。这就是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的祸患。现在陛下德配天之时,象地之利,荫泽万民,杜绝亡秦遣迹,废除乱法;躬身劝勉本业,杜禁奢侈末业;消除烦扰,宽厚爱人;肉刑不用,犯罪不及妻子;诽谤不治罪。废禁铸钱法律,打通关塞,不再猜疑诸侯,礼敬长老,抚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尊敬赏赐孝悌,农民在朝廷常被免租,明诏军中师长,爱惜士卒和官员,寻求正派官吏,辞退奸邪之官,除掉宫刑,处死害民者,慰问百姓,列侯回到封国,亲自耕田,节省用费,向百姓昭示不奢之风。陛下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革旧,安定海内,大功数十项,这都是上世难以办到的,陛下全都行了,其大德醇厚,这是天下百姓的大幸。
诏策中说:“永远纠正朕的不德”,愚臣能力不足以做到。
诏策中说:“悉陈其志,无有所隐”,愚臣私下里认识为五帝的贤臣们能够做到。臣听说大臣们没有比得上五帝,五帝就亲自处理政事;三王臣主都很贤良,就一起分担国事;五伯不如其大臣,就任由大臣们决策国事。这就是神明之德不弃,而贤圣之名不废,所以都在当世建立了功德。《书传》中说:“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说得就是这种情况。窃私下里听说作战不胜的要改换其封地,百姓贫穷的要改变其职业。现在凭借陛下神明德厚,资才不低于五帝,临制天下,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百姓无不增富,盗贼无不衰减,边境未安,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陛下并不亲自处理处长事,只是把这些交给群臣。现在执事的大臣都是天下人所选拔上来的,但不能望见陛下清明之光,就好像是五帝的臣佐一样。陛下不亲自处理政事,却等待不具备清明之光的臣子,臣私下里认为神明之德会被遣弃。日损一日,年少一年,日月迟暮,盛德不能普及到天下,以便能流传万世,愚臣不自量力,私下为陛下感觉惋惜。冒死奏上狂惑草茅愚见,臣的话仅供陛下圣明裁择。
黄其军
作于2021年10月8日(古历辛丑年九月初三)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