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怎么想(十八)

“丹迪派”是与过着“波西米亚”生活方式的艺术家们不一样的群体。他们一般出生在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有着较好经济保障。受过良好教育,不过对于庸庸碌碌的生活十分厌倦,可以开始闯荡艺术圈。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就是“丹迪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当时的艺术圈很有声望,还一直是莫奈作品的买家。他经常帮莫奈付房租。自己的作品也从不出售。卡耶博特最后立了遗嘱他所有的收藏捐赠给了法国政府,但是其中却没有他本人的作品。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不能与那些了不起的同行媲美。好在他的遗嘱执行人还是将他的一幅作品交给了博物馆,让人们终于有机会记住这个名字。

“丹迪派”的艺术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比较激进,他们反对过度理想化的美的观念,否定某种社会道德,挑衅流俗的审美典范,这与当时崇尚业绩,讲究效率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相较于贵族只把绘画和雕塑当做有品位的消遣。中产阶级对于艺术家要尊重很多。一些家庭以走上艺术创作道路为荣,也有女性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虽然在大部分人看来,艺术是一门不适合女孩或者妇女的手工艺活动,但是人们又喜欢找到那些擅长弹钢琴,或者能在沙龙上对艺术侃侃而谈的大家闺秀。所以艺术教育也成了中产阶级的女生们婚前的必修课。她们开始学习与艺术有关的知识,而且凭借着聪慧很快能看到结果。

尽管在学校中老师专横而傲慢。但是进入艺术界的女性总能很快的找到她们独特的视角创作。模特出身的女艺术家苏珊娜·瓦拉东。早年是马戏团演员,受伤后开启了职业模特生涯。18岁她走上了绘画创作道路。后来还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创作,成为当时有名的艺术家。跟画廊有固定的合约,可以保证不错的生活。她的作品《亚当和夏娃》在当时还引起过轰动。还有一些女性作为绘画模特与艺术家结合。她们中的一些还成为了画室的合伙人。不过有时候这样的举动也会带来风险,特别是另一半已经功成名就,常常可能既丢掉了作品,又输掉了关系。毕加索与他的同行兼伴侣弗朗索瓦·吉洛特后来就闹得很不愉快。吉洛特带着毕加索前女友的身份标签过得并不幸福。

20世纪涌现出不少年长的艺术伉俪或合作伴侣。玛丽安·沃热夫金比她的丈夫阿列克谢·雅弗林斯基年长几岁。她的父亲是俄国军官,每年可以获得丰厚的资助让自己在国外从事艺术创作。不过她却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培养雅弗林斯基身上,即便在对方不忠诚的情况下依然接受了另一个负担,可惜真情错付,最后自己却过得一贫如洗。虽然她曾出售过自己的画作,但是始终没有走出另一半带来的阴影。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586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