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育儿观?

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准妈妈在待产期间,买了一大堆育儿方面的书籍,每本书的附录都列着上百篇参考文献,看起来就非常专业。准妈妈认为,育儿跟上学时做实验差不多,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把孩子带大就没有问题。要相信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任何育儿问题。

女儿出生后,她严格按照“科学育儿手册”的指示操作,比如孩子3个月时每天喂奶8至12次,6个月后减为5至6次;婴儿睡眠时间控制在9至10个小时等等一系列细则。但是,两个月后,她就碰到了巨大的阻力。女儿不是不好好吃奶,就是不好好睡觉。一旦没达到“标准”,她就会感到焦虑。

随着女儿的长大,她们之间的关系愈发“恶劣”,天天“打仗”。女儿动不动就尖叫、乱跑、朝她抡胳膊,成为她最大的“敌人”......她一次次地回到书中寻找解决方案,一次次地尝试,又一次次地回到原点。她开始产生疑问,科学能告诉我如何养育一个善良、善于合作的孩子吗?

她向一位心理学家请教,得到的回答是:“育儿问题是科学中最难的问题之一,把火箭发射到火星上都比它更容易。”“育儿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育儿的研究不够有力。”

她开始寻找“科学育儿手册”的源头,比如婴儿的喂食建议——她的儿科医生告诉她,每两个小时要喂一次奶。调查发现,这个建议可以追溯至1748年的一篇文章,由一位医生提给了弃婴收容所的护士。因为收容所每天接收近百名婴儿,护士人手不够,无法在婴儿哭闹时立即喂食。所以医生建议她们每天喂养4次,3个月后减少到2至3次。说白了,有规律地喂食只是为了方便护士工作,与婴儿无关。

又比如睡眠建议。有医生提出,对婴儿的宠爱会使婴儿养成坏习惯,所以不要摇晃婴儿入睡,更不要使用摇篮,否则婴儿会对此上瘾;婴儿在夜间应该与母亲分开睡,养成独立的习惯;婴儿哭泣后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马上就会安下心来,婴儿会很快习惯在床上睡觉而不是母亲的怀中。简单来说,就是要对婴儿进行“睡眠训练”,养成“良好的睡前习惯”。但如今,更深入的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忽视了婴儿的情感需求,会对婴儿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她意识到,所谓“科学育儿”其实并不科学。于是,她带着3岁的女儿走进玛雅、因纽特、哈扎这三个没有经过西方现代文化洗礼的族群,向他们取经,最终发展出一套TEAM育儿技巧(T:Togetherness 表示亲密合作,E:Encouragement 表示鼓励,A:Autonomy 表示自主权,M:Minimal interference 表示最小化干预)。她的女儿也逐渐从她的“敌人” 变成了最喜欢的人。“她在努力变得善良、冷静,最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努力取悦我。”

其实,育儿可以看做是与一个感性有余、但理性不足的人展开交流。因为理性不足,所以不要讲道理,试图说服。因为感性有余,所以更需要建立亲密关系。想一想,我们更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绝对不是那个时刻端着高架子,发号施令,强制我们行为的人。孩子也是一样,他也不会喜欢强迫他几点必须睡觉,必须吃什么,穿什么的父母。对于孩子们来说,简单的行动和温柔的触摸比命令更有力。

参考阅读:

1.《天性教养:养育高情商、高技能、高自信的小孩》,【美】麦克林 · 杜克里夫,中信出版集团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616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