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

职中从二道沟搬迁回科镇后,为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政府划拨了六百多亩农田交给了职业学校,既可作为农学专业的实训基地又可以补充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由此诞生了职中农场。

职中农场距离职中大约有八九里的路程,从学校向西穿越相邻不远的两个村庄,就到了农场。

农场是初建,只是盖了几间土房子,十分简陋,六百多亩土地全部是旱田,没有一点水利配套设施,距离农学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差甚远,自身发展捉襟见肘,补充学校收入也微乎其微。

农场的负责人为杨荣,作为铁沙盖中学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人都熟悉他,那时铁中的农场就是杨荣老师负责的,铁中农场各方面条件要比职业中学好许多,记得那时的铁中农场有学生宿舍、教室和食堂,学生参加农场劳动时,吃住都在农场,晚上还可以上晚自己,管理措施相对严格,农场的土地全部配套了相应的水利设施。

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每届学生每学期都有一周的劳动教育,铁中在八九十年代的劳动教育,大多数会到农场劳动,杨荣老师直接管理着参加劳动的每个学生,由于在劳动管理和饭菜质量等方面,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不满和怨气,作为学生,这些不满又不敢面对杨荣老师直接表达,只能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不满和怨气。农场每个宿舍白土粉刷的墙壁上,用木棍刻画出许多的漫画及一些打油诗之类的文字,有的惟妙惟肖,有的言辞尖刻。那时铁中的学生,可能不认识学校的老师,但一定都熟悉或听说过杨荣老师。

杨荣老师在农场管理和传统种植方面有自己的独有的见解,在当时可以说是农场管理方面的专家,从铁中调入职中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由他负责农场日常管理到不失一种好的选择。

为了处理好农场与当地村民的关系,促进农场的更好发展,学校农场雇用了一个叫雷亮的当地人协助杨荣,他负责雇用和管理当地人种植农场。据说雷亮在当地村子里很有威信,文革期间曾经是叱咤风云的造反派头目,是一言九鼎的人物,学校选择他得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更好的管理农场。

开学不久,农场小麦收割遇到了问题。雷亮负责雇用当地人收割小麦,一部分难收割的小麦,当地人不愿意干,要求提高工钱。

后来我任七班班主任时,七班一个女生正是雷亮的孩子,与他接触多了,知道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也许是以讹传讹,不管怎么说,雷亮负责雇用的那些人不愿意收割一部分难以收割的小麦,不得已,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农场收割小麦。

这天早晨七点多钟,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就行动起来,由于农场简陋,学生自备干粮,学校只能负责饮水。住校生没有自行车,学校用拖拉机接送,跑(通)校生一律自行解决交通工具。

来到农场后,那块雇工不愿意干的麦田,田里杂草丛生,野草比小麦都茂盛,收割这样的小麦难度要比没有杂草的难度要大的多,难怪雇工不愿意干。麦田中太多的杂草,反映了田间管理的不到位。

全校师生用了两天时间收割了这块麦田后,农场六百多亩农田收割完成,学校恢复了正常上课。

第二年学校解雇了雷亮,从种植到收获等全部学校自选解决,每年夏天的锄地和秋天的收割都是学校师生劳动完成的。后来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逐步增大了对农场的投入,打井挖渠,配套了水利设施,同时学校还购买了一些种羊,农牧齐头并进,每年学校还得投入大量的人工劳作,农场才略有盈余,实属学校鸡肋。

直到一九九一年范自忠老师承包农场后,参加农场劳动的时间才有所减少,师生们才从农场劳作中逐步解脱出来。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637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