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为什么越来越难看?

    今年你看春晚了吗?是作为团圆的必备环节和家人一起观看的?还是早已放弃选择了其他娱乐活动?但春晚作为每个中国人过年都经历过的一个节目,起码它养活了一大批吐槽或者预测up主,围绕它的话题也是居高不下。

    那为什么春晚越来越难看了?举办方难道不知道难看吗?

    其实,一句话总结——我们不是受众群体。

    因为春晚已经是一个相当固定的传统活动,知名度可以扩展到海外国际,重要的是展示和不出错,并不是创新求好评。每年节目必定包含的元素是个中国人几乎都了如指掌:少数民族、非遗、科技、武术、传统文化,这也是官方最好写稿的地方:“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舞蹈、歌唱、戏曲、小品、相声等节目,也结合科技成果、民生热点创造性地展示大国风采、中国气度……”。所以我们要求的搞笑、惊艳、稀奇并非展示的重点。每年春晚结束后,相关的数据都是收视率、海外播出平台、现场人员感受等,所谓的“广受好评”仅仅是按照成语堆砌使用,难道会有人真正地询问过你的感受吗。

    纵观抖音、b站、快手等平台,预测春晚节目的博主不仅自己剪辑出了想看的春晚,甚至总结出了语言类节目的公式,一出口,春晚那味就出来了。当然,最受争议的还是小品相声这类以往最受欢迎的节目,今年直接缩减到了4个,而且几乎没有笑点,连备受期待的沈腾马丽小品都被称为历年最差,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可言。值得一提的居然是再登春晚的刘谦,不说有多少好评,光是小尼的穿帮都比小品好笑。大家有一种意料之内的失望感,平静地开始继续吐槽。

    那大家说难看的声音举办方不知道吗?当然知道,最起码今年的春晚真的没有出现“包饺砸”不是吗?所谓的烂梗热梗确实也少了很多。但是这都不重要,春晚承担的不是取悦全国人民的职责,只要保证不出错,举办方就能把这项任务和所有人交代。这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求稳。很好理解:你所在的单位不出成绩但也不拖后腿,领导对你的要求就是没有要求,保持正常即可。不要求创新吸引眼球,万一哪里惹到高层就不好了,也要求不要太差,不然没法和舆论交代。这没有错,也怪不到任何人的头上,因为即使你我身处那个位置,不见得能与固化的氛围对抗。所以春晚不好看乃是一种历史的潮流,是一种必然的规律,我们要看到的,就是它背后运转的机制。

    一是春晚的受众。上世纪第一次举办春晚时,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民联欢晚会,观众点单,演职人员服务,虽然好像很混乱,但是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感和满足感,知道这件事情确实与我有关。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取悦人民的手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春晚越来越难办,但形式也越来越模式化,有正式的演出、主持人和彩排,我们光荣地说,我们的节目,是面向全世界的,是可以给外国人展示我们中国的风采的。这也没有错,但我们中国人好像特别重视别人的看法,摄影、文学、电影、发明什么也要争取国外的知名奖项,这样走得久了时常会忘记为什么而出发。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有一场为时8分钟的展示环节。这一次的表演结束后,导演张艺谋几乎被国内舆论淹没。穿着包臀改良旗袍奏民乐跳热舞的中国女性,明明是舞者却来展示中国武术,京剧、灯笼等等传统中国元素被各种排列组合。按照后殖民主义角度来看,我们展示的,正是外国理念中想看的,正是他们脑海中的中国,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生活的中国。展示本身并没有问题,展示的是什么才是问题。会不会我们在展示的时候,无形中也被展示、被塑造了,才导致我们觉得,那并不是我们。

    二是传统的处世法则。中庸之道其实上文已经提到过了,不过还想再作一些补充。记得鲁迅先生在杂文中最能批判的就是固守传统、不肯变迁的祖宗之法,认为是中国人的一大弊病。时过境迁,我们是能接受新事物了,但“中庸之道”好像被曲解为了“不作为”。去年春晚沈腾的小品讽刺了“不作为”的领导,掀起了一阵批判之风,不准乱作为,也不准不作为。可是相比作为要承担的风险,好像还是不作为比较划算,或者作为一些祖宗之法,这样出错也有章可循,尚有回转余地。所以好多东西貌似是新的,其实仍然是旧的。中国人几千年的处世之道,能讨好就不要得罪,要晋升先搞好关系,忍一时就风平浪静,自然有人灵活运用、如鱼得水,也少不了有人愤懑不平、宁为玉碎。你得利,这就是人生智慧,你吃亏,这便是世风日下。但普通人想要往上的晋升通道,前者显然是重要条件。当你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保存自身时,企图突破陈规建设理想世界显然只是泡影。虽然自古以来不乏以卵击石、飞蛾扑火的伟人,但时机不到,也不过是无谓的牺牲。当然,这也是另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抉择还是要在不断地磨损棱角中决定。

    白岩松有一本书叫《白说》,因为“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正是此理。胸中郁结,不吐不快,但是非真假,也是一己之见,诸位自由见解。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657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