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罗孚‖南斗文星高

      我怎么注意到作家罗孚?是中央编译出版了罗孚文集?还是淘到作者签名的《香港,香港……》?主要是写东西搜寻资料过程中发现罗孚《南斗文星高》很有参考价值。写洛风查到《唐人和他的梦》,写刘以鬯参考《刘以鬯和香港文学》,写侣伦找到《侣伦——香港文坛拓荒人》。如果将来写萧铜、小思肯定还要读《小记萧铜》和《无人不道小思贤》。这样的累积叠加能不关注?

      我没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忆又不靠谱,不记得何时开始读罗孚。罗孚有多个笔名和多重身份,人生起起起伏。我最感兴趣《南斗文星高》,近期还收获签名本。

    罗孚羁留北京十一年,写了很多文章,其中一部分谈香港和香港作家,结集《香港,香港……》、《香港文坛剪影》、《香港文化纵览》,署名柳苏。随着改革开放和香港逐渐回归,内地与香港往来频繁,这些书成为内地先行全面了解香港的窗口,引起不少反响。读书人津津乐道柳苏必然提有眼光有胆色的《读书》和列入读书文丛的《香港文坛剪影》。

    一九八六年第十二期《读书》刊登《曹聚仁在香港的日子》。当时罗孚虽在“服刑”,已经恢复政治权利;但“有关方面表示不很满意,说是不用真名最好”,其实“罗孚”也是笔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读书》再发表他的文章就署新用的笔名柳苏。到一九九二年第十期,《读书》共刊用他二十篇,其中两篇与香港作家无关。一九八八是“柳苏”年,期期都有。扬之水的《读书》十年日记中也有一点记录:“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往丁聪家取版式。他告诉我,罗孚先生那里有一篇这期要用的稿子,留话请我去取”。《读书》每期十号出版,依据常识推断这期是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取的稿子应是《香港有亦舒》。这些文章大体按照发表顺序略微调整编成《香港文星剪影》后改名《香港文坛剪影》,一九九三年二月出版。

      《读书》为什么请柳苏来畅谈香港作家和文学?三联书店初创,急需作者和读者双重支持,才有前途和钱途。三联搭乘改革开放春风深入港台海外拓宽稿件来源,同时引导读者开卷有益开阔视野。柳苏身在北京,心怀香港,引荐香港作家和作品想改变大众对香港文坛的偏见。何况他的文章可读性强:有故事有文采有情怀有见识;还为香港文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史料。可以说柳苏和三联双向奔赴,互相成就,殷殷有余波。沈公感念他对三联的贡献,后来促成罗孚文集出版。

      罗孚介绍那么多香港作家,为什么是董桥一炮走红?罗孚作为报人深知标题的魅力,《你一定要看董桥》单标题就激起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欲:董桥为何非读不可?罗孚一造势,三联趁热引进,四面八方的读者阅读董桥,争议不断盛宠不断。我第一次买董书,钱不够分两次买齐《从前》、《旧情解构》、《品味历程》。董桥喜欢用长句,长长短短,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修饰词里有古典文学的温情也有西方散文的哲思,优雅又苍茫,让我着迷得一发不可收拾:看见就买, 买各种版本尤其牛津版,买签名书,一路追逐。他写得多出得多书又漂亮,渐渐力有所不逮只好仰望兴叹。

      始作俑者罗孚,一九九三年十年期满,回香港去美国,大量藏书捐献家乡,最初心属桂林市图书馆,最终书落广西师范大学,没有工资售卖藏品和稿费在文学院设立柳苏文学奖。“柳苏”使命完成,文学奖一直执行。赤子之心的罗孚怎么会成为谋利的间谍?

    天地图书征得三联同意,同年出版了《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比《香港文坛剪影》多了两篇——《读书》已经刊发来不及收录的《杂花生树的香港小说》和《东北雪东北珠》。经罗孚修订,二0一0年大象和中央编译都出版了《南斗文星高》,篇目多了一半,除了香港文人,还有曾在香港的作家以及香港刊发、出版的作品。从《香港文星剪影》到《南斗文星高》,罗孚对香港有情,有对朋友的怀念,有对同行的赞赏,有对香港文学的爱护。看香港文坛,有人创作,有人阅读,有人研究,有人离去,有人涌进,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在小红书见北庭书屋晒罗孚签名的天地版《南斗文星高》,问价,店主不舍。过了好久再问书已售出,终究无缘。后见另一书友晒罗孚签名的中央编译版《南斗文星高》,价高谈不拢,贴了一本陈思和签赠陆灏的《犬耕集》终拿下。这本《南斗文星高》,扉页有: “张玲大姐指正,罗孚二0一0.十.七.”张玲是翻译家也是诗人,还有散文集《布衣老爸的风雪花月》、《榆斋弦音》。他们的交往与“榆”地有关——罗孚幽居双榆树南里,跟张玲一家住同楼,有共同朋友和爱好,常常串门,觥筹交错,吟诗唱和、高谈阔论。罗孚离京后往来不断,孔网拍卖了不少罗孚写给张玲夫妇的信札、贺卡,可惜内容有遮挡,《罗孚友朋书札》也没有收录。前羿书友拍到其中一封,信札内容谈及别后状况:“离双榆树快半年了,仍未改吃吃喝喝之局,更增加笔笔墨墨之累,饮食与稿费繁荣,人就难说安定了……。”二十年后,张玲应邀参加罗孚九二华诞寿宴,与包立民、姚锡佩一起诵读邵燕祥写给罗孚的祝寿诗,延续了高朋满座读诗谈诗意气风发的诗生活。

    张玲家的书经布衣书局拍卖四散。我错过了拍卖,辗转拥有其中一本。写这篇文章得前辈指导,“建议要简短明了。最好要有点故事,所谓可读性”。我的人生平淡无奇,肚子里没货,手中也没有妙笔,生不出故事来。所以我追逐签名书,追的是签名,逐的是故事。来日方长,先求一粒故事的种子,生根发芽。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69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