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只是“读完一本书”

今天继续用“解答问题”的方式阅读,再次感受到我在思考,而不是“读完一本书”。

1、更有灵活性。

早上想继续看《哲学的慰藉》,结果发现那本书不见了。

原先我会执着于看完这本书,再看下一本,今天我的执念迁移到“我要回答一个问题”,那找其他能解答的书也行,就用《掌控习惯》来代替,发现也可以很好地开展(当然了,心里还是期待能读完《哲学的慰藉》)

2、知识与知识的通路打开

《掌控习惯》把“身份信念”定义为“个人行为反复投票的个人形象”,例如我经常躺着,所以我不爱运动;我经常看书,所以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从这一概念引出改变的方法,即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身份信念、做新的行为为新身份投票来自我改变。

此时书本的概念聚焦于2个假设

(1)信念影响行为。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2)行为影响信念。人有能力通过行为调整自己的信念。

第一个假设在《心理学通识》的“从众效应”“旁观者效应”被打破,当周边的群体遵循一种行为时,个体很可能会扭曲自己的行为以期与群体一致。所以未来遇到群体环境、极端情况等,可以学习,从而补充本书的理论。

第二个假设会让我思考,小朋友会有这个能力吗?几岁开始有呢?还是一直有?老人也可以适用吗?

整体感觉本书对个人的力量是满怀信心与期望的,有没有悲观一些的书呢?例如社会学、文化的研究等。

在这些思考的过程里感觉自己有在动脑,而不是只是看完了2章书。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784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