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祝》8.5/1994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生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94年徐克执导,吴奇隆、杨采妮主演的《梁祝》是迄今为止最能揭示梁祝故事内核的一个电影版本。梁祝打动人心的不只是青涩而炽热的爱情,更是挣脱束缚的自由灵魂;引发共鸣的也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而是恒古不变的对现实的无法改变的无力感。

90年代的港片,都有一种粘稠的包浆质感,这是“胶片感”,明明是白天,但天光很暗,人物又很亮,这是一种“非人间”的感觉,既无警觉又不快乐,像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梦。但《梁祝》的粘稠感又更强一些,对比度和饱和度更高,像硬糖。徐克的《梁祝》,结局是赤裸裸的毁灭,如果说,念诗和焚稿那段还是凄美的,最后一幕,坟墓裂开,祝英台全身僵直,俯栽进去(我当时想到了“活埋”),这个画面则是生吞活剥,把观众狠狠折磨了一遍。大师把两只蝴蝶从世俗的束缚(纸上)解脱出来,自由自在地飞向远方,而不是传统版本的两只蝴蝶从山伯的坟上飞出——这是一种狠狠的现实——如果你活过一些年纪,大概见识过,现实往往是惨烈、粗粝,甚至粗糙、粗暴、粗鲁的。等尘埃落定,出现了真正局外的观察,去芜存菁,意义才能被提炼出来。

李碧华曾说过: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吶、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英台读书的书院名为崇绮书院,顾名思义就是崇尚绮丽,书院门口有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块墓碑,暗示了作者对那个虚伪势力、奢靡浮华的黑暗时代的唾弃。两晋时期,士族大家垄断上升通道,压迫底层百姓,穷奢极欲攀比虚荣之风达到顶峰;东晋时期,这些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的世家大族,更加的浮靡汰侈,穷奢极欲,整个社会风气都是放飞自我,崇尚清谈,华而不实。英台打碎后被修复的鱼摆件变化也暗示了祝母、山伯、英台三人的命运,打破成规对大鱼来说是毁坏,对小鱼来说是解脱。晋朝文人名士喜穿吊带、薄纱,行为举止放纵,当时的社会风气没有那么封建僵化,同时女性也不像宋元明清时期那样被紧紧束缚,两人爱情之间的最大障碍,不是所谓的封建礼教,更重要更核心的是那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东晋“衣冠南渡”之后世家大族联姻更是成为了维系自家政治地位的重要手段,大家族男女婚姻爱情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自由,家道中落一文不名的梁山伯又怎么可能被追名逐利、门楣显赫的上虞祝家正眼看待呢?事实上电影中出现的科举考试出现在隋朝,东晋时期所实行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此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由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而设置,曹魏想要取代东汉需要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于是把官员选拔权交到了世家大族手中,晋以后演变成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才能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哪怕是个废物也能位列上品,于是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电影中寒门出身的梁山伯仅凭一场考试就能获得职位是不可能的,即便他当上了县令也很难升官。镜头一转是英台在打铃,打铃是山伯勤工俭学的工作之一,英台和山伯一起参加劳动,已经表明她在努力跨越阶级的鸿沟先跨出这一步去拥抱山伯;吃饭时,英台把鲍鱼海参往山伯的碗里夹,山伯把自己碗里的“丙餐”倒进英台的碗里,完成这场“公平”的交换,这个公平不加引号,是最真实的公平。进一步了解东晋时期社会阶级制度的黑暗腐朽,才能意识到梁祝的真挚爱情是何等珍贵的黑暗中的莹莹微光。祝母这个曾经封建家族权力斗争与门第之见的牺牲者,如今成为了加害者,她的自怨自艾,她的面无表情下被梁祝的真挚击溃得千疮百孔的心,正应了那句名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祝老爷一出场说自己年纪大了不好上粉,祝夫人就推荐活血回春膏,魏晋时期本来也有男子化妆的设定,但在衣冠南渡、权力萎缩之后,化妆又多了一层饮鸩止渴的意图,利用这个背景,本剧的直接boss,被抽象成一个变态追求“红光满面”的喜剧角色。抹粉在这部电影中一直代表着虚伪浮华,失去自己名字的祝夫人是这场没有用刀却杀人见血的谋杀案里的重要从犯,当然她也是事实上的主犯,而比这个事实主犯更隐蔽、更残忍的背后的始作俑者,他们甚至连面都没露,他们罪行累累但双手干干净净,他们吃人不吐骨头却口口声声自称君子,他们饮血不擦嘴却振振有词必称圣贤。

英台在家里的时候双脚是被绳子系上的,以防她迈步太大,有一次她母亲在监督她走路,英台走得很吃力,一直往一个方向走,快撞到一个架子,她问她母亲“该怎么走”,她母亲答“这是你要选择的路”,然后英台没有绕过那个架子,而是把架子挪开,继续往前走;她母亲看到之后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然后说“你要走出去了”,也是隐喻英台后面的选择。

山伯虽贫穷却不卑不亢还保持着少年心性,不是那种柔弱公子或被生活自卑感压倒的软蛋。 英台让他去提亲,他就欢天喜地地去了,他看到马家纳吉的大仗势亦只是吩咐让他们先过,只有狂风吹起尘埃中红纸包着的喜饼,对比下来显得格外悲凉单薄。英台的母亲用上好的点心为难他,他亦像个孩子一般为了自己的心上人一口吞了。

英台提出两人私奔,山伯略一迟疑,亦是无比坚定地赞同。以他的出身,要放弃多年苦读换来的一官半职,撇下家中含辛茹苦的母亲,实属不易,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母亲会谅解。真心钦佩山伯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抵如此吧。真的是不枉英台这样爱他一场。或者应该说两人都是如此值得拥有对方,两情相悦,天作之合,相知相爱相惜却终究不能相守,由是才称得上可歌可泣吧。

这一版第三者马文才始终没有出现,真正禁锢两人爱情的,实质是封建制度,两人都是阶级斗争的牺牲品。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时代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上课钟时的俏皮鬼脸这些青春有多美好,结局两人爱情的不由自主就显得越是凄惨悲凉。

祝母是第一代祝英台,和尚是第一代梁山伯,可是最后她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嫁给了门当户对的人家,而他却选择了出家。多年之后她的女儿重演了当年自己的爱情故事,遇上了第二代梁山伯。第二代的祝英台选择了向现实顽抗,走向悲剧。

大师说池子里的鱼该放生了,母亲说放它们出去,它们会适应不了的。大师又说它们本就来自江河湖海,世上本不应有池塘。不止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之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徐克版的“梁祝”精在,一部戏里呈现两段相同的爱情,但两段爱情的人物对待爱情的选择却是迥然不同,形成对照。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811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