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完一本伦理学的书,感受如酸辣粉那般“酸中带辣”

首先我很客观地给了四颗星,我相信其他读者没那么耐心读完这本书,原因是这本书理论覆盖范围太多了!

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伦理学方面的书,感受就是如酸辣粉那般"酸中带辣"!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1、伦理学的概念还是比较繁多、抽象和偏门的,这门学科如果单纯只是大篇幅地解释各种名词定义而没有具体详细的事例,那就只能显现其类似书生气的"酸"。

2、这本书能将古今中外的学识理论相关联一起来论述,着实气势宏大且涵义颇深!一会儿阐述西方名人的深刻理论,一会儿谈及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所以能用“辣”来形容。

但我想指出来的是,本书中有些词汇跟我们平时所认识和称呼的太不同了,以至于我不看文字版的还真听不懂呢!这些词汇不知是作者自创“发明”的呢还是伦理学的特定称谓呢?比如“业行”、“旨趣”等。

我很纳闷为何不能用回大众所熟知且字典里就能迅速找到的词汇——“行业”、“志趣”呢?不知“业行”、“旨趣”是不是古语?还是伦理学规定必须这么说?

认真听书和阅读完,我也明白原来伦理学的知识不只是“有点枯燥”,它真的是相当枯燥的。如果不耐心去读,可能连50页都完成不了,更别说总共216页那么厚了!

不过结束读完这本书,感受“酸中带辣”之外,我也能学到一些东西并摘录下来了。

以下几段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大家在阅读和揣摩之中有所收获!

“伦理学虽与道德问题关系紧密,但它并不是狭义的道德研究,毋宁说,它联系生活整体来考虑道德维度。因此,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或者就像今人常提的那样:伦理学探讨人生问题,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

我们通常不会凭空去考虑人该怎样生活,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在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该怎样做。”

“我该怎样生活涉及我对生活的一般刻画和一般看法。这种刻画和认识不可能局限在一个人自己身上,我们同时也在琢磨别人的生活,例如琢磨我所仰慕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也在考虑一般说来人该怎样生活,例如想到某些人的做法让我反感或让我轻视。我们不能假装我只管我自己该怎样生活而对他人该怎样生活不抱任何态度,实际上,由于我的行止对于我自己来说通常无可置疑并在这个意义上是自然的,我们最先是从他人那里感到是与该的分离——我们最先会说的是你该怎样、他该怎样而不是我该怎样。这个我们先不深论,这里要说的是,我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考虑自己该怎样做,并不意味别人也该这样做,但我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看似属于我自己的问题则必然联系于人该怎样生活这样的一般的问题。”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是个笼统的学科;后世学问日繁,伦理学家常把伦理学分成几支。常见的一种做法——例如,梯利就是这样做的——是区分理论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前者发现规律,后者应用规律”。这个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伦理学是否教人为善这个问题的尖锐性:理论伦理学不关教人为善的事,教人为善的是实践伦理学。蔡元培是最早从西方系统引进伦理学的学人之一,他在《中学修身教科书》界下理论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的区分,实践伦理学“本理论伦理学所阐明之原理而应用之,以为行事之轨范”——“理论伦理学之于实践伦理学,犹生理学之于卫生学也。”

“不断向更高的普遍性上升并不能克服相对主义。但若相对主义指的是对抽象普遍主义的拒斥,相对主义何须克服?本来,没有绝对的不变的至善,人各有各的活法。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这话本身没什么错,若说错,那就是用这话来意谓:每一种活法都与别的活法相隔绝,我怎样生活对别人没有意义,我也不可能因为了解别人的活法而对自己的活法感到不满,起意改变自己的活法,于是,我们不可能讨论应该怎么生活,不可能对某种活法提出批评。”

“无论什么道理,都不是孤零零的,每个道理都连着别的道理,这个道理得到一些道理的支持,却与另一些道理不合。目的的正当性是否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任何手段提供充分辩护?曰是曰否,都能说出一番道理。知行是两回事抑或知行合一?跳水救人是出于道德考量抑或出于本能?保护古建筑或救黑熊重要吗?曰是曰否,也都能说出一番道理。在同一平面上的反复辩驳也许不能得出究竟,为此我们也许需要追索更深层更普遍的道理。”

“如今,心智健全的年轻人,难免对主流价值充满警惕,偏爱另类的生活方式。但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因其另类而不再有优劣之分。另类生活其实从来不曾隔离于主流生活和主流价值,而且,即使摆脱了主流的优劣评价,一种生活方式内部仍然有优有劣。其实,批评与说服依赖于友谊才有效果,友诤友直,依赖于友谅:理解友人特有的生活旨趣,影响和批评都从他的既有生活旨趣出发。朋友间互相影响、批评、砥砺,这些,使得各自不断加深自我理解,加深对他者的支持,从而在自己的生活旨趣中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深厚。个殊性不是普遍性的实现,个殊者通过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实现自身。”

这就是我读完《何为良好生活》一书的感想,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当下喜欢“听故事”、“夹叙夹议”的大多数读者而言,这本书重理论轻事例了,所以读起来会比较晦涩,但还好不难懂。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82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