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中的“悲悯”情怀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应从人与他人的主体间的关系中来规定和理解,应从“关系”出发对人的现实存在进行规定,叙事性文本对人的刻画与揭示,就是通过角色之间的“关系”来规定实现的。今天共读《文本信息的结构化-------以郑振铎<猫>的解读为例》。《猫》是郑振铎先生写的家庭生活小记。文章讲述了作者一家前后三次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跌宕起伏的复杂情感。

  《猫》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章,那么我们在阅读这篇叙事性文本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叙事性文本的主要解读路径,是分析文本中各个角色之间通过言语、行为建构出来的关系。通过分析把握文本所要揭示的人性的或社会性的内涵。细读了罗晓晖老师的这节解读,对文本思路越发清晰。罗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解读这篇文章的:一、三只猫。二、人与猫的关系。三、文本宏观结构中的意义统整。第一个方面,细读课文很容易找到相关信息:对前两只猫的喜爱,尤其是第二只猫,它比第一只猫“更有趣、更活泼”,还会捕捉老鼠,相比之下,第三只猫的确不讨人喜,毕竟是捡来的且懒惰,既不有趣,也不活泼。通过梳理,自然而然就能找到情感倾向。

第三个方面,通过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态度对比,再加上文本中第三只猫和人的互动关系,这是文本中最详细的部分,主要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偏见与愚昧,也表现了人性中的同情与良知。点针对罗老师解读的第二个方面(人与猫的关系),我浅谈文本中的“悲悯”情怀。

课标上指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得以落地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深度解读文本,才能让深度学习变成有源之水。罗老师针对“人与猫的关系”从两个方面解读:其一,喜爱前两只猫的原因。其二,对第三只猫的态度。

文本解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悲悯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在《猫》中得到了极其生动的体现。我细读了这两个方面,深知“悲悯”意味浓厚。

何为“悲悯”?从字面意义上看,是“悲伤”和“怜悯”的结合,它表现为对他人不幸遭遇和同情、理解和关注,同时也包含这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当然,作为一种情感体现,它表现更为深沉和含蓄,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提升人们都道德境界。

“我”和三妹对猫的情感和行为,简单地说,我们喜爱猫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猫能取悦我们,讨得我们的欢欣。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对猫的喜爱,不是“爱”而是“赏玩”。罗老师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爱是对所爱者的付出,赏玩则是对自我的满足”。所以,文本中并没有明显描述“我”和三妹对猫的爱的行为,这一点就可以明显看出“我”和三妹的初衷。

收养了第三只猫,是因为它是一只孤僻的流浪猫,长相不讨人喜欢,又慵懒不捉鼠,没有一技之长,“很可怜”,“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这样就很容易看到,收养猫的原因就是同情这个生命。毕竟,“同情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这只猫既不好看,也不活泼,不能取悦我们。它“也不去捉鼠”没有实用价值,因而,大家冷落它,“不大喜欢”它,“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之所以它不讨人喜欢,是因为它不能给人带来好处。

最后芙蓉鸟被咬死,“我”和妻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作出误判,它理所当然被当成“罪魁祸首”,并遭到驱赶,表现了人的偏见。文本中还写到妻责怪张婶、“我”怒打小猫,则表现了人基于偏见的愚妄的行为。更有趣的是,作为弱势者的张婶“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跟猫“不能说话辩诉”,形成了意味深长的映照。当“我”发现这只猫被冤枉而遭挨打时良心发现,感觉到“良心受伤”,这就意味着人是有良知的。因此,在这只猫被驱赶后活生生地饿死在邻居家的屋顶,这一点,“悲悯”意识最浓。毕竟它原本就是一只孤僻的流浪猫,主人的误解让它无力辩解深陷绝望,郁郁而终。如果人的世界有喜怒哀乐,猫的世界未必就没有悲伤难过,毕竟我们都是大自然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只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你不懂我的伤悲……于是,作者对灵魂进行了深度的拷问,在第三只猫死后“我家永不养猫”,表明对自己过失深刻的愧疚,同样也是表现人的良知。

所以,写第三只猫这个部分特详细,也更精彩,主要是通过“我”与猫的关系,对人性进行了检讨,人性具有复杂的两面性:人是自私的,很容易陷入偏见与愚妄中,同时人也有同情心和良知,具有自我反思的可能。因此,这样不难看出作者的立场,正如罗老师所说,这“比较近似于传统的儒家的荀子”。

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增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进一步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在面对弱势群体时,用悲悯意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鲁迅先生在《狗.猫.鼠》中则算清了猫的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隐鼠,虽然最后也证实并不是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而鲁迅先生之所以这么写,旨在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老舍先生也有一只古怪的《猫》,在这篇散文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写猫的老实与贪玩、黏人与孤傲、胆小与勇敢这三种矛盾的行为性格,将猫的古怪性格鲜活而丰满的形象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猫的喜爱。后部分则是对社会思考,尤其是对“爱国”与“灭鼠”的比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立场。而夏丏尊笔下的那只《猫》,则是以细腻的笔触通过旁人对猫的态度来表现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充满了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剖析自己内心,“人爱猫、猫亲人”,旨在表达了对人对事都别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帮助弱小,因此,这篇文章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悲悯之心,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善良。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多加关注“悲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看待,这是一种高尚而又博大的情怀,也是哲人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如此,这个世界该会多美好!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844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