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觉解《红楼》意——读《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

《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老师所著的一本解析“生命之书、宇宙之书”《红楼梦》的“红学作品”。从书名到内容,该作品写作选取的视角都有别于一般的“红学研究作品”。先从书名看,“入世与离尘”把儒家与道家对举,由此投射到《红楼梦》中,它很好地对原著中的两大思想进行了重构。儒家重视经世致用的仕途经济哲学,即实用至上的读书哲学;而与之对应的是道家的超然物外的追求生命本体的随性,是不为泥浊所污的生命本然状态的呈现。很显然,这两种思想是对立的,就像怡红公子所言的这个世界是由净水的世界和泥浊的世界组成的一般;“一块石头”,取自原著中故事的“原型”——无才补天,被弃置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石头,请求跛足道人和赖头和尚把自己从灵河岸畔带入红尘,到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快活一番;“游记”,源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从仙界来到尘世游历,一番历劫之后再次回到来处。

很显然,王老师作品的名字把曹公《红楼梦》作品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人物的生命履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通过这个名字,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作品探讨的主要内容;同样,这个名字也能够很好地激发读者(对原著在这个方面感兴趣的)阅读的兴趣。由此可见,一部好的作品,用什么样的名字也非常重要。按照这个思路回到《红楼梦》上,从有据可查的资料看,《红楼梦》现在通行的名字并非是其原始的用名,而是经历不同的演绎过程。不同的命名选取作品的视角和对作品内容关注的重点不同,随之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价值取向。根据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所言的信息,再参照原著第一回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在正式定名为“红楼梦”之前,作品大致有《风月宝鉴》《情僧录》《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四个名字。总体分析这四个名字,它们都从某一个方面含括了作品的内容,读者通过它们都能够了解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五个书名,与第十七回中所言的“大观园正门五间”或明或暗地存在一定的照应性:“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书名有五,故门面五间。”不过,从总概全书的角度看,这四个名字都无法反映作品的全貌,也不能把曹公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生命之书”的全部要义浓缩进去。

尽管无法概其总貌,但是每一个名字对读者认识和了解原著的思想意义和情感价值都能够起到牵引与点化的作用。故此,要进一步了解原著的内容,理解曹公在原著中的因寄所托,很有必要了解取这四个名字的出发点和情感投射。既然用不同的名字,就说明就有不同的命名者。从相关史料中可以发现,与这些名字相关联的也出现了相关的人,如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不可否认,“这些书名和人名当然会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兴趣,它不仅关系着《红楼梦》的作者和来历,更涉及该书的思想和读法。”“石头记”作为书名,取自整部书故事的源起。从曹公解构《红楼梦》的角度看,第一回从远古传说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引入作品所叙故事。女娲炼就36501块石头补天,结果只用去36500块(365天),多出一块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汲天地之灵气的石头耐不住寂寞经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携入凡尘,于是就演绎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最初的名字,取自作品所取故事的源头,这也是王博老师“一块石头的游记”书名的启发点。“情僧录”,顾名思义以之为名更多关注的是作品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爱恨情愁的演绎,更多凸显的是作品表现情感的角度。曹公说:“全书大旨谈情。”从这个角度看,“情僧录”关注作品的角度是把贾宝玉和林黛玉塑造为情痴,所以《红楼梦》是“情书”。“《红楼》以前无情书,《红楼》以后无情书。”当然,此中的“情”,除了爱情,更包含丰富的世情。综观全书所言之情,除了“作者刻画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情种,演绎了一个儿女之情的世界”,还有“天伦之情”“朋友之情”“奉承之情”“不忿之情”“势利之情”等。就是说,“《红楼梦》不是一般的情书,它的宗旨是以情悟道,轨迹是出情入空,相应的生命形态则是从情痴到僧人,成为空空道人。‘从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从爱情的角度看,因为价值的投注不同,《红楼梦》所言之“情”就出现仙缘与尘缘的二元对立。但是,世俗的仕途经济绑架,附加给“爱情”以浓重的世俗气,可是身为怡红公子的神瑛侍者和潇湘妃子的绛珠仙草来自仙界的灵河岸畔,他们显然是不为凡尘的事功价值所挟,所以“凡尘历劫”之后,再次回到生命的原点。作为一部“宇宙之书”,《红楼梦》不单单是演绎爱情、诠释爱情的。从这样的角度看,取名“情僧录”是难括全貌的。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八个字从一个角度透析了《红楼梦》所描写的生命主体——是水做的干净的女儿们。就曹公布局作品的架构和描写的人物看,《红楼梦》的主体是以女性为主,从老祖宗史太君到王夫人、薛姨妈,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到晴雯、袭人、司琪等,一个由女性构成的女儿世界成为荣宁二府的主体,作品的所有故事都是由她们参与,或主角,或配角;或演员,或观众。当然,在“女儿国”生活的女性们她们不是处于同一个社会阶层,是有尊卑、贵贱之别的。而这一点通过“封册”的等级——正册,副册、又副册、再副册,每一册有十二个人组成。其中,正册中的十二位是《红楼梦》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取“金陵十二钗”之名,就是以十二正册所指的十二人为依据。十二正册中的人物固然是荣宁二府中主角,但不能代表此间生活的女性的全部,因为不论是仆人,还是丫鬟,二府中的每一个人都表现出独特的生命张力,十二个人只是主体部分而已。鉴于此,以“金陵十二钗”为题同样无法反映作品的全貌。至于“风月宝鉴”之名,从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点睛处可以窥其一斑。贾瑞因“偶遇凤姐,顿起淫心”不能自拔而病入膏肓,一道士赠一镜——反面一骷髅,正面是凤姐。“背面是骷髅,正面是凤姐,美人即骷髅,骷髅即美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最终贾瑞经不起风月诱惑,精尽而亡。由此可见,“风月”或指闲情,或指色欲;“宝鉴”,所观照的是风月是贾瑞生命中的男女之欲,更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普遍性反映。

取名“红楼梦”,在第五回《红楼梦》曲子里已有点睛,而第五十二回宝琴讲述的真真国女子的诗歌也有所交待。“朱楼梦者,红楼梦也。”“外国女儿诗,隐隐是一部《红楼梦》。”就作品所述故事看,“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四大家族,从权力、财富、历史到理和情,把凡尘中所有的世情内容都含括进去,他们在各自的时空场域演绎兴与衰、喜与悲、生与死、爱与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归是“梦”一场。一场演绎“好”的饕餮盛宴,最后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了”,这也许是取名“红楼梦”的用意所在吧!谨记“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有时终须有”的告诫,切莫“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05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