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标准的落地执行
文/徐利刚
在制造型企业里,经常出现这一问题:工程师下发作业标准后,现场的作业人员往往不能按照标准去执行作业,甚至有的时候南辕北辙,出现更严重的问题。这中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我们要如何才能确保正确的执行标准?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先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但是在搞清楚原因之前,我们要对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人,有一个基本的定义。
在工作中,衡量人的最主要指标是:能力和态度,其中影响能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为了简化,我们仅以“聪明”和“不聪明”来评价;而态度我们就以“积极”和“消极”来进行评价。有了这两个衡量指标后,依此可以画出一个四象限模型来对人进行定义。
①聪明又肯干的员工:处于这一象限内的员工,通常都可以成为组织里的骨干人员,这类员工只有得到适当的培训,他们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且不需要过多的监督。
②肯干但容易出错的员工:处于这一象限内的员工,通常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员工,这类员工需要足够多的培训和关注,其作业过程还要有一些防呆措施以确保他们不会出错。
③执行力差还容易出错的员工:处于这一象限的员工,通常会直接表现出对工作的抵触,并且常犯一些低级的偷懒错误。这类员工不光需要足够多的培训和关注,在其作业过程中设计一些防呆措施,还需要足够让其重视的激励制度,并且时常监督。
④执行力差还耍小聪明的员工:处于这一象限的员工,通常表面上积极配合工作,但是背地里会耍一些小聪明偷懒,严重的甚至会搞破坏,且很难被发现,被发现后也会有诸多理由和借口。这类员工通常最难管理,需要管理者激发其善意,并且设计严密的监控系统。
当然,人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这一简单的模型可以定义的,哪怕是这一模型中的两种衡量指标,人在不同的时间,或是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人的状态也是会出现变化的。比如,一个原本聪明肯干的员工,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如意,可能就会演化成一个会耍小聪明甚至搞破坏的员工。因此,我们在探讨要如何才能确保员工正确的执行标准这个问题上,就要充分考虑面对不同员工的情形,并且以最差的情形进行推演。
回到我们的主题:工程师下发作业标准后,现场的作业人员往往不能按照标准去执行作业,甚至有的时候南辕北辙,出现更严重的问题。这中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原因?执行力缺失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1.不知道,所以没执行;
2.知道,但没有去执行。
围绕这两个维度,继续拆解原因。
1.不知道,所以没去执行(不知道的原因)
①培训效果(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
②员工学习意愿(员工没有学习意愿,培训时根本没听);
③员工掌握状况(培训后没有进行考核或者考核方式不够严谨);
④任务触发的设计(作业过程中,没有好的任务触发设计来提醒员工,员工忘记执行)。
2.知道,但没有去执行(没有执行的原因)
①执行的麻烦程度(心理、身体两个维度的麻烦程度,麻烦程度越高,员工越不愿意执行);
②不执行的即时损失(不执行是否短期会出现损失,周期越长,损失越小、员工倾向于冒风险不去执行);
③执行的利益、执行的弊(当执行的利益小,执行的弊大,员工倾向于不去执行);
⑤沟通与反馈(缺乏沟通和反馈,员工倾向于不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⑥团队的氛围(团队中缺乏领头者、榜样,员工倾向于不去付出);
⑦其他:员工的自我驱动力、对组织的归属感等
企业在标准与执行上存在的几个通病:
1.工程师在下发作业标准前,没有充分考虑执行的难度;没有考虑到各种情况的适应性;没有对可能产生的冲突问题,制订备选方案。结果下发标准后,难以执行。
2.审核流程“无责化”:作业标准下发前,需要找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会签审核,看起来审核流程严密,实则出了问题根本没有主要负责人,因此也导致了很多标准下发的过于随意,但是执行起来却难度巨大。
3.标准的“权威性”:标准起初的意义只是一则说明,因此标准本没有权威性,标准的权威性是来自于管理者的监督与维护。但是很多管理者却想着,只要下发了标准,员工就会去执行了,最后导致标准在员工的心目中根本不被重视。
4.培训的“流程化”:培训是管理者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包含对标准的培训,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却忽视,大部分情况下的培训只是应付性的完成,根本不考虑培训的效果以及对员工内心产生的影响。
5.考核机制的单一化:对员工的考核如果只是考核其作业的结果,那么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方式让人局限在了短期的收益,而忽略了长期的方向。如,企业经常跟员工讲,在出现异常时要反馈,但是反馈了之后对员工有什么好处?没有。甚至因为反馈了之后,导致停产,员工的产量变少,其奖金也随之变少。
6.监控单位的形式主义:企业负责监控的单位在进行稽查、分层审核时,更多的只是关注表象问题,只是为了查问题而查问题,有时候碍于颜面,也只是选择性的进行上报;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鸡蛋里挑骨头也要找出几个问题。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才能确保正确的执行标准?
1.优化培训流程,并且落地实施。培训员工的四字口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我做你看”“你做我看”把这四字口诀的每一步转换成企业内部培训流程,并规定实施方法、实施比例。另外,培训的过程应该进行视频记录,以确保真实性。
2.制订备选方案:在制定作业标准时,应该最大化考虑到各种情况的适应性,并对有可能产生的冲突问题,制订备选方案。
3.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在制订作业标准时,工程师应考虑作业人员的作业难度,并与作业人员或其上级进行充分沟通,尽可能的优化作业流程并达成共识。
4.定义流程负责人:在标准下发后的3个月内(时间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周期进行调整),由标准制订者进行后续工作的推动,并将其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当出现因为标准制订存在问题时,由标准制订者承担相应责任并进行整改。3个月后,由团队第一负责人接手后续的标准维护工作,并同样作为考核项目之一。
5.行为指标考核:增加对于员工的是否执行标准的行为考核,根据员工日常工作过程的行为进行考核并激励。要特别注意避免此项考核形式化,建议拆解员工日常行为的关键项目,并采用多人评分的方式对员工日常行为进行打分,而后进行排名,排名靠前者可获得奖励,排名靠后且评分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6.优化稽查、分层审核制度:将稽查结果的关注点由数量转变至质量,缩减或分类稽查的项目。通过表象即可判断执行的项目可由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稽查;需要通过细致对比分析,方可判断执行的项目由外部门人员进行稽查,并需收集判断的依据编制报告而后通报。
最后: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非常经典: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企业,要去寻找激发员工善意的方法。员工的内在动机被触发,一切事半功倍。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