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不生病了,来访的妈妈却倒下了
当一个来访逐渐获得生命力,从抑郁、低迷、困顿的沼泽里向外走出去,这个时候最有可能发生事情是什么呢?是与来访共生的那个人可能会倒下,这个人极有可能是来访的养育者,是她的妈妈。
刚好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法国的克劳德.斯塔克女士分享过一个类似的案例,我听完就很困惑啊,但是课程时间留给的提问时间很少了,等不到我提问就下课了,但是我不死心,我就跑到讲台上问克劳德.斯塔克女士,当然我不会法文,因此我的中方老师全程帮我翻译,她翻译的过程中就一直在笑,说你咋提这么搞笑的问题。我说这是很严肃的问题,我很关心的问题,因为不少来访不抑郁了,开始要展开一段自己的生活时,往往家里那个妈妈就不行了,妈妈们会生病、会失眠,会抱怨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甚至妈妈开始抑郁了,卧床不起了。
克劳德女士说:“那这不是很好吗?她的妈妈或许有机会来面对自己。”
我说:“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在我们的文化里是非常讲究孝道的,当一个孩子自己变得很有活力,人际关系很好,可以向着更大世界出发,而自己的妈妈却很抑郁,孩子的内心会有很大的负罪感。”
当然我们没有机会展开说更多,但这可能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因此有些问题在其他文化中或者意识形态中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存在,当问题被提出就显得有些突兀和搞笑,因此,我很能理解老师说你咋提这么搞笑的问题,那是她的真实感受。
在我们的文化中,家庭的捆绑使得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单独开心而其他成员,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可能是要被诟病的。也就是我们能否允许孩子独立,父母可不可以作为一个支持性的背景存在。
昨天在读克莱因的《爱、罪疚与修复》中有一段很有感触,“母亲爱孩子、了解孩子的能力,在孩子的青春期将特别受到考验。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往往会离开父母亲,让自己在某个程度上从对父母亲的旧有依附里释放出来,他们努力寻找新的爱的客体,对父母造成非常痛苦的处境。如果母亲有强烈的母性感觉,她可以保持毫不动摇的爱,有耐性、善解、适时提供协助与忠告,而同时允许小孩解决自己的问题。”
也就是母爱或者是父爱可不可以作为一种支持性的背景,存在着,支持着孩子们去走自己的路,但是很多父母本身爱的能力并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可能是匮乏的甚至是被虐的,所以,当他们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珍视他们、在意他们的孩子,来自孩子的爱与融合填不了他们内心从未得到过珍视与情感互动,因此当孩子长大了,要离开,这对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种被抛弃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他们不得不面对他们孤独且无力的生活,但如果他们可以重建自己的生活,他们可以去关注自己一些,在生活中自己多给自己找些乐子,他们不再望向他们孩子,渴求孩子的回应,渴求孩子依旧围绕自己想法和愿望来建构自己的生活,也许父母也能在漫长的告别中展开新的人际关系,发现属于他们的乐趣。
我也告诉父母们一个小秘密,其实,就算你的孩子离开你了,他们依然很爱你,他们离开你是因为在孩子内心深处有一种恐惧,就是我最爱的你,如果死了我该怎么办?另外就是你无法满足孩子的全部愿望,比方说你不能与你的孩子恋爱,她想嫁给你,她想给你生猴子,他想娶你,他想你做他的女人而不是爸爸的女人,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你们不可能满足孩子全部的心愿,所以,他们要到外面的世界建立他们的生活,正因为他们爱你们,他们才有能力建立他们的生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