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456】史景迁:我为什么热爱中国历史

【1】26号西安一位学生发烧的经历,妥妥的人在囧途

 

【2】史景迁:我为什么热爱中国历史。

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文本,但是我的中国话说的不好,所以我需要一个翻译。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的书出版了三本。第一本是《曹寅与康熙》,跟17至18世纪清政府的官僚制度有关。这是我的博士论文,所以它还是有生命的。四十多年了,它终于以书的形式出现了。第二本书是《胡若望的困惑之旅》,讲的18世纪的一个中国人旅居法国,经历过法国的宗教生活,而他的生活变得很困难,我们会在后面谈到这本书。第三本书就不是一个人了,它关涉到很多人,它的名字叫《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从出版社得到的消息是它即将出版。这三本书的写作年代都不一样,《曹寅与康熙》写于1966年,《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是1969年写的,而《胡若望的困惑之旅》写于1988年。
在我的研究过程当中,我对清朝征服明朝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我对这段时期的变化,尤其是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文化中心上的变化尤为感兴趣。所以,我有一个重心就是明朝晚期到清朝初期。我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导致明朝出现了政策上的失误,以至于清朝成功地征服了明朝。结构上是一种什么错误导致了明朝的这种毁灭?我有一本书的名字叫《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我用一种很友好的方式,内含一些批评也有一些嘲讽。那么,有人问我,我有什么资格去给一个中国的皇帝作一个“自画像”呢?但是,很多的资料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可以触摸到那种本质。所以,这种“自画像”就成为了一种主题。它能帮我们去探索清政府的统治,以及当时的知识分子内在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研究历史会有比较强烈的动机,比如说不同的历史会给我们不同的细节。在你的研究中,经常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这也关系到你去寻找相关的资源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比方说,我在研究了康熙六七年以后,我对他非常感兴趣的一点就是,如果所有的事情倒过来看会怎么样呢?我觉得从康熙的反面去研究康熙的话,很可能是一种新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我读过一些历史资料,并写了一部书叫《王氏之死》,研究18世纪后期的一位中国妇人。清朝有一个制度,它对死亡是有登记的,尤其是一些暴死的人。而且这里面可以看到一个细节的问题,康熙所做的是一个皇帝要做的工作,王氏所做的是作为一个女人应尽的义务。王氏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通过王氏我们能看到康熙的一个反面,这个妇人在地震之后死于山东的南部。我的写作都是在一些很可靠的证据之下写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对康熙的兴趣就变得更为广阔了。康熙之后的皇帝是雍正,但历史学家好像故意把他略过去了。雍正看上去是一个很短暂的历史时期,在历史学家的眼中,雍正是一个滥用权力、疑心病很重的皇帝。而雍正与康熙是有相似处的,正是他们的结合很好地建立了中国的文化和军事力量。
另外一个侧重点就是通过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来看它的本质。1600年以后,不少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定居,很多人认为那时候的外国人对中国人一无所知,但是我们从一些回忆录和当时的记载来看并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的那本书《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里的主要内容。在康熙的统治时代,天主教会有一个很强的传教时期,本书研究了康熙是如何调整他们与天主教士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问题。那些西方来的知识分子非常的聪明,比如说利玛窦,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中文,他是西方第一个能用中文独立写作、出书的人。当时有很多文献可以看到。我研究的另外一个侧重点就是太平天国。从太平天国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外国人一些不可推却的责任。我的这本书的名字叫《上帝的中国儿子》,因为洪秀全笃信他就是上帝的儿子。这个研究让我进入了中国的19世纪中期,从那时起一直到清朝灭亡,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大变化的时期不仅仅是中国的变化,而且是全球性的一个变化,呈现为人们的恐惧、希望、调整。所以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的追寻,直到推翻清政府,一直延续到新政府的建立、推广。那时的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更加长久、更加智慧的政府。所以,我的书中就把它称为“革命的全景以及振兴”。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一种探索,看看自己写的一些书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写的东西都与中国有关,这是一种让我非常着迷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更多的是得到一些亮光和反思。我很敬佩中国的一些历史学家,特别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和清朝入关的史家,他们由对当时社会某些问题的关注形成了一些深刻的历史认识。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讲座的题目——我们为什么要思考历史、写历史?因为历史能够给我们一种区域,一种不同的眼光,让我们看到过去,以及我们现在的处境和生活。历史总是给我们一些影响,也警醒我们,让我们注意一些细节,一些个人的悲剧。也许做历史是一个比较悲伤的学科,因为我们总是在研究过去的事情,有些故事还很困难,或者说令人很伤心。但是这些故事却在构成着一些事情,比如说中国人的身份。而那这样的东西就能够鼓励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上次在北京大学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很感兴趣,这就给了我更多的鼓励。
接下来,我们改变一下我们谈论的主题,我想根据我自己的研究及与北大学生的交流,来总结一下我演讲中的讲三个主题。我的第一个主题是一种跨文化的追寻、一种兴趣。我很感兴趣的就是他们是如何跨文化的?跨文化的价值在哪里?文化的跨越与宗教冲突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区别?这种跨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规模?在历史被阅读及重写的过程当中又是怎么被重构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和一些中国学者都很感兴趣的一个人叫沈福宗。他于1687年去过欧洲,见过英王和法王,而且很积极地进行文化的交流。比如说,他曾经和教皇教庭人员谈过话。在他短短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些东西,他是一个能说拉丁文的中国人,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他利用自己通晓拉丁文的能力与当时的英法官员、宗教人员进行交流。所以,这样让我想到了一种通用语言的价值。由于这种语言的工具,他能接触到很多的科学、工厂、图书馆等等。耶稣教会在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把中国的经典翻译过去,沈福宗参与了把中国经典翻译成拉丁文的活动。1687年,拉丁文的《论语》已经出版了,而且翻译得很好。同时,他还和当时的很多学者进行过交流,这些学者多是那个时代的启蒙学者。他曾受到英王和法王的接见。他们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沈福宗在欧洲的业余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他的业余生活的记録。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个“通用语言”,那就是——弈棋。他经常和那些欧洲的学者们一起下棋。总之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旅欧生活是十分生动有趣的。然而不幸的是,在返回中国的途上,沈福宗突然发烧,并很快就去世了。这真的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他回到了中国,向康熙皇帝介绍一下英法的历史,那么对中国会有怎么样的影响和改变呢?
我想再说一个细节,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每当有西方人想去中国,如果你问到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中国人的想法、心理和中国文化,而是需要知道多少汉字,才能够去中国。然后会问如果他不懂汉字该怎么办?所以,从17世纪到现在你都会发现会有一些广告,他们会卖给你一个秘诀或者一个套餐,在五周之内帮你掌握汉字,让你熟练使用汉语。他们会声称掌握了拥有中国这把锁的钥匙,但是其实没有一个是管用的,因为学习没有捷径可走。17至18世纪的时候,那些学者会告诉外国人,需要掌握一万两千个汉字,还不包括那些历史、科学等其他的,还有官府上面用的一些术语。
我研究的第二个主题与经济有关。特别是1783年美国独立时期,英美对中国市场的开发特别感兴趣。他们很想来中国做生意。而那个时期,清政府对他们的权利做了许多限制,特别是外国人的居留问题,这造成了外国人和清政府之间的一些矛盾。中国人总是觉得他们要抗拒西方人,他们不需要西方做的东西,认为西方人把一些东西强加在中国人身上。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一些争端,但是西方人还是通过一些协议、建议以及在中国开展的贸易,建立了自己的居住区,建了他们自己的房子、建了他们自己的学校,并在妇女和儿童问题上多有参与,但历史上记录最多的还是关于鸦片的战争。
第三个主题,我把它称之为中国——世界。在这里,关于一个国家政权上的资料是不会造假的,如政府秩序、阶级结构和政治体制。我们可以回到雍正时期,如果你们细读雍正时期的材料的话,这些材料会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在中国大陆,如果你四处旅行的话,你会发现很多材料都没有人研究,比如河流的情况、道路的情况、水域的情况,以及商人与旅人之间如何互相帮助?考试作弊的事情、各种各样宣传的张贴画、语系的问题、人们到哪里及如何找医生,还有寺庙的情况以及如何祭祀,等等。
下面稍作总结,我为什么写历史?历史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探索过去,没有一个历史时期是不可以去探索的。也许我们会搜集很多资料,这些资料也可能让你看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是,我们总是与过去相连,历史对我来说,让我有一种亲切感。而历史资料有其脆弱性,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非常喜欢研究历史的话,就应该保持清醒,因为这些资料无论看起来多么地可靠、有趣,它都有可能是编造的、假的,是谎话。另外,这些资料告诉我们,假故事这种形式是如何切入我们的生活的。历史总会让我们去反省,让我们看到未来,而在历史当中呢,我们会看到国家、社会、个人、孩子和夫妻关系,历史会告诉我们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总的来说,研究历史一定要保持清醒,注意到一些边缘性的地方,来保持一种好奇心。此外,我还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全球文化传承。

 

 

【3】@方流芳

史景迁去世,国内一片扼腕欷歔。然而, 没有人提到他有关传统中国留下的最为沉重的遗产:缺乏批评和讨论,而这是他所观察到的一切历史悲剧的原因之所在。史景迁是这样说的(我还是引用一下他的原文比较恰当):“One of the tragic continuities of this situation was the absence of any concept of 'loyal opposition' in Chinese political life. When things were going right, no criticism was needed. When things were going badly, no critisism was tolerated. Bold ministers did speak up, and educated men in office did expresss their feelings in poems and essays, but if their expressed views contradicted to the dominant state view, they could and did lose their offices of lives. Laws for treason were extraordinary vague, and there is no protection for rights of assembly, association,debate, or expresssion. ”

 

 

【4】潘海天 

先说结论:不可能消灭刻板印象。
一个俄罗斯朋友常跟我解释他们不是所有人爱喝伏特加没事踹两脚熊…谁要听他解释?俄罗斯熊,战斗民族,AK47,伏特加鱼子酱,结束。
普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脑分配给你的单元也有限,为什么要去全面了解你?
不是特殊需要,你会去全面了解巴西、阿尔及利亚、西班牙吗?我是说除了足球、沙漠、斗牛之外,具体到每个个体的多元和不同上?不会的。如果是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向大家介绍这些国家,我还是会先抓这些主要元素。
刻板印象代表一种高效率的认识捷径,节约宝贵算力。
想通过全面对抗和否认扭转西方普通人对东方的刻板认知?不可能的。你是遥远的东方“他者”,异域风情的一部分,注意力稍稍掠过你,贴个标签就结束了,不会听你吧啦吧啦一堆也许正确但雨我无瓜的话。
所以有刻板印象怎么办?当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个刻板印象扭成良性的(文化地位足以支撑文化产品横扫全球时另说)。
李小龙和成龙的努力不是造成了另一种刻板印象吗:华人都会武术。
刻板吗?很刻板。大家也就欣然接受了,还常常跟着嗨,跟着传播加强这一刻板印象的脱口秀。“你从今天的事里学到了什么?”
流浪地球里塑造了一个偷带伏特加上天的俄罗斯宇航员,是不是刻板呢?俄罗斯主持人在采访演员时,问的是“中国人有没有对俄罗斯人【负面】的刻板印象?”演员说自己扮演的是一只友好的俄罗斯熊,那瓶酒发挥了正面作用,主持人很满意,他刚刚也操起一个酒瓶爆了观众的头。
灌输正面的“刻板”印象才是传播学里的精华。
如果细眼睛斜眼角是一部分亚洲人不可能更改的特征,而且过去饱受侮辱,那现在就把它变成正面形象,是睿智、英雄、坚忍、战斗不息的近义词,把更多这样的正面角色传播出去,抢占有限频道。所以雄狮少年应该多来点。
唯一解。

 

 

【5】@帝吧管理员

二战期间,美国媒体上的中国人看起来很正常,而日本人则是眼睛细长的人。[思考] 

 

 

【6】丁香医生 

#厦门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利益链曝光##你身边有叫招娣的女孩吗#聊起「重男轻女」,新时代的年轻人可能会说:那是上一代人的老思想了吧!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如果到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去看看,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依旧存在,甚至可能更加严重。
《中国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显示,00 后,10 后都出现了突出的男女失衡。
从年龄结构上区分,性别比最为失衡的年龄为 10~14 岁,性别比达到了惊人的 119.10 。也就是说,每 100 个女孩对应了 119 个男孩。
与 10 后,00 后失衡的性别比相对应的,是年轻父母对生儿子的疯狂渴望。
一、为了生男孩,年轻一代有多拼?
打开某短视频 App,除了明星八卦,厨艺美颜,性别歧视也暗戳戳藏在这里。
同样是对于新生命的期待,关于男宝宝的播放量整体都要比女宝宝高。热度最高的话题 接男宝 的播放量高达 1.9 亿,比 接女宝 多了 3000 万次。
点开 接男宝 的话题,视频里满满都是可爱的孩子以及充满喜悦的家人。但看着看着,有些内容则透露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残酷和无奈。
最热视频的评论里,1.7 万准妈妈在线求子。
为了生儿子,很多人吃尽了苦头。
「生到第六胎才生出儿子,从此封肚,永不再生!」
「38 岁生儿子,这是第八胎。」
这样「得子为止」的妈妈并非少数。
中国是世界上婴儿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第二孩、第三孩中,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 年中国家庭新出生的二孩里,每出生 100 个女婴,就有 130 个男婴出生。三孩及以上情况更为严重,每出生 100 个女婴,就有 158 个男婴。
如此夸张的性别比下,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本该出生的女婴去哪儿了?
早在 2014 年,中国就颁布了关于禁止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流的相关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没有挡住疯狂求子的人们。
「寄血验子」就是其中一种。
所谓「寄血验子」,就是黑中介利用专门的器具将孕妇抽出的静脉血转运至境外检验,在孕早期非法鉴定胎儿性别。
2015 年,浙江永嘉,国内最大规模的「寄血验子」案告破,参与孕妇超过 5 万人次,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在浙江永嘉当地,新生儿的性别比高达 136。
2019 年,深圳市罗湖海关查出一起 12 岁女童走私案。她的书包里携带了 142 支用于鉴定胎儿性别的孕妇血样。
2020 年 12 月 19 日,福建省厦门市审结「寄血验子」案,被告人非法组织 386 名孕妇鉴定胎儿性别,多名孕妇得知结果后人工流产。
这样的恶性事件仍然在继续。
如果不信,只要打开搜索引擎。你会发现,找一家寄血验子机构,实在是太简单了。
一边是非法机构,一边是绝望母亲。
母婴论坛上,询问生男孩配方的帖子依旧层出不穷,准妈妈无奈地说:「不想再做人流受罪了」。
以「包男孩」为幌子的转胎药正在绝望的准妈妈中疯狂获利。虽然已经多次被管制,但电商平台依旧可以轻松搜索到各种保证生儿子的、不靠谱的药物。
「调理碱性,添小王子」。
「来个公子,凑个好字」。
如果药物仅仅利用生育性别的概率骗人钱财,那也就算了。
更可怕的是,某些号称能够「女孩转男孩」的转胎药中,可能会加入一些违禁成分,影响宝宝的健康。
例如很多医生猜测的甲基睾丸素,也就是雄性激素。一旦摄入过多,便会容易导致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等,甚至产生双性婴儿的悲剧。
在地下流传的转胎丸里到底有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但这些孩子,原本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
二、只有生男孩,她们才能「被看见」
看到这些被「重男轻女」洗脑的妈妈们,大家都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很多人可能不会去想,她们到底为什么这么想要生男孩?
一个可能有点意外的答案:一个「重男轻女」的妈妈,往往也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
2016 年,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不平等待遇,会让她们更执着于「生男孩」。这一结论与印度关于重男轻女的研究一致。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承担绝大部分家务劳动的女性,男孩偏好的发生率要比参照组高出六成。经历或者听说身边有亲近朋友经历家庭暴力的女性,男孩偏好的发生率要比参照组高出近三成。
当一名女性选择「重男轻女」,最大的观念影响来自于最亲近的亲戚朋友。
#接男宝# 话题下,热度极高的一条短视频写的就是终于从婆婆的压力中解脱。评论区都是羡慕的声音。
亲戚朋友越重男轻女,这个环境里的女性也越看重生男孩。这一人群的男孩偏好发生率比参照组高出了 214%。
在婆家,老公的压力下,许多女性选择「生到儿子才封肚」。不是婆家有皇位要继承,而是不生儿子过不下去。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第一胎是男孩和最终生男孩能明显提升女性的营养水平和家庭决策权。这一结论在中国农村女性身上尤为明显。
第一胎是男孩对农村女性的营养摄入有正向影响,因为生了男孩,蛋白质摄入量增加了 2.3%。
生了儿子是「大功臣」,生不出儿子则要「遭冷眼」。从营养到护理,生了儿子的产妇,或许都会获得更好地照料。
生男孩还会影响农村女性的家庭决策,决定她们能不能实现「超市自由」。
研究发现,只要生男孩,农村女性的家庭决策权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种决策主要体现在日用品消费和子女教育上。
母凭子贵,不是宫斗剧里的台词和剧情,而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无奈。
三、那些被轻视的女孩
「生不出男孩」的母亲要遭遇健康和家庭地位的危机,而那些「已出生的女孩」,健康状况更加堪忧。
先说结论。
从 2010 年到 2016 年,研究者对分布在中国 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家庭进行了调研。无论是体重、身高、过去一个月内的生病经历、健康自评状况,头胎男孩的状况均好于头胎女孩。这一差异在农村地区女孩和年龄较小的女孩身上更为明显。
也就是说,「重男轻女」确实损害了女孩的健康状况。
具体来看,差别待遇从哺乳期就已经开始了。
这项调查中,女孩的哺乳期要比男孩显著短 1.097 个月。来自南加州大学的一项针对印度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受性别偏好的影响,男孩获得的家庭照料更多,哺乳期更长,营养投入也更高。
在子女生病时的处理方式上,「重男轻女」也在发生。
当子女生小病时,家庭带女孩去看医生的可能性降低 3.1%,给女孩自行买药治疗的可能性增加 2.6%。此外,如果是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的家庭,家庭给男孩购买的保险金额比女孩高出了 10.7%。
3.1%,2.6%,10%……对统计来说,这些数字好像并不大。但别忘了,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里,这一切都是 100%。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一个因为性别为女,而不被家人期待的孩子。
她们被隐藏,被忽视,甚至因为无法得到妥善照顾而凋零。
以上的一切,都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
你也许足够幸运,从未遭遇过重男轻女带来的不公平。
你也许被保护得足够好,一直认为重男轻女是老一辈的事,旧社会的事。
你也许是个男生,认为重男轻女和自己没关系。
但在聚光灯没有照到的地方,那些你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我们以为早已消失的问题,依然真实地、普遍地存在着。
那些在明显性别不平等家庭长大的女孩,未来将会怎样?
重男轻女的恶性循环,会有结束的一天吗?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 (2020). 中国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事实和数据.
[2]杨凡. (2017). 妇女生命历程对其男孩偏好的影响. 人口研究, 41(2), 17-29.
[3]吴晓瑜, & 李力行. (2011). 母以子贵: 性别偏好与妇女的家庭地位. 经济学 (季刊), 10(3).
[4]廖丽萍, & 张呈磊. (2020). “重男轻女” 会损害女孩的健康状况吗?--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经济评论, (2), 139-154.
[5]Barcellos, S. H., Carvalho, L. S., & Lleras-Muney, A. (2014). Child gender and parental investments in India: Are boys and girls treated differently?.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6(1), 157-89.

 

 

【7】我用一块饼干,诈出了高三儿子有没有早恋

 

【8】《沉睡花园》最恐怖的一句台词:“生个孩子绑住她”。

 

【9】充满市井气息的香港街头 | Patrick Clelland胶片影像

 

【10】中国下等小说的十二种特色:
(一)捧皇帝的思想,
(二)迷信鬼神的思想(均极丰富),
(三)崇拜状元的思想,
(四)伦理思想(无特殊之表现),
(五)诲淫诲盗的思想(与普通小说同),
(六)怜悯妓女的思想(颇浓),
(七)厌世思想(不脱俗套),
(八)革命思想(甚少,亦偶有流露),
(九)促动妇女自杀的思想(时时发见),
(十)滑稽思想(无足取),
(十一)对于贫富不均的思想(有描写而无根本解决之观念),
(十二)对于外国人之思想(胡闹无意义)。

——民国七年四月十七日,《北京大学日刊》,刘复(半农)

 

【11】@鼎盛风清

美国学者迈克尔•伯克利和霍•布兰德斯在美国《外交》和《外交政策》杂志连续刊文“中国崛起已终结”、“中国正在衰弱”。列出了7大理由:
1.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为什么不成立。因为目前的中国在衰落,所以根本不能挑战美国,也不是要取代美国霸权。某些大国忽然达到顶峰然后要崩的,会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2 纵观历史上,德国和日本很有抱负,发展到顶峰,然后外交政策上出问题了,选择了战争。德国鲁莽地发动了一战。日本在1920年代经济陷入困境,之后多年发动了多次对外侵略,最终被大国们击败。沙皇政府也是如此。俄罗斯在2008年之后经济放缓,就对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
3. 现在中国按照军事实力在西太平洋膨胀,可能会打赢。但是中国却因此要走入困境了。各类资源枯竭了,水资源稀缺,自然资源被破坏,目前进口了世界上最多的能源和粮食。
4.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吃力,产生同样增长的投入需要是2000年代的三倍。人口增长也出现了悬崖,2020到2050年工作人口会减少2亿左右,医疗社保支出占GDP比例将从10%到30%。
5. 僵尸国有企业被扶持,私营企业也缺少资本,创新日益困难。互联网科技公司被打击市值大跌。经济自由化进程被逆转。经济增长从14%跌到6%。真实数字其实只有2%。而且还是靠政府刺激支出的。2008-2019,总债务飙升八倍,超过GDP的300%。以前这样的国家之后都会是零增长的“失去的十年”。
6. 在美国压力下,中国国际环境日益恶化。中国已经感受到当年德国和日本那样的战略包围。
7. 中国估计会失去“时间站在自己一边的信心”。在接下来几年军事方面,因为美国旧军舰飞机退役,中国会认为是最好的机会夺取台湾,之后衰落没机会了,必须需要锁定收益。比起崛起的中国,这日益衰弱的是更危险的中国。

 

 

【12】某个张佳玮 

许多事情,并不该简单归因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有个朋友,叫做阿尔弗雷德·勒波瓦特万。
阿尔弗雷德有个妹妹劳尔:爱读书,思想独立,钟情于莎士比亚戏剧,颇有浪漫主义情怀。
她跟兄长与福楼拜交游时,认得了一个叫古斯塔夫的花花公子。
古斯塔夫勾引劳尔,但劳尔自己身为平民,向慕上流社会。那会儿法国姑娘多相信嫁人是飞跃阶层的重要途径,不能轻易托付,劳尔也不例外。
于是她宣称:可以嫁给古斯塔夫——只要古斯塔夫能在自家族谱里,找到个贵胄姓氏。
古斯塔夫挺认真,搜遍族谱,翻出来一位:
他有个祖宗叫让·巴蒂斯特,曾被当时的法国国王授过爵位,虽然那是1752年的事了,距离古斯塔夫和劳尔谈婚论嫁时,已近百年。
但死了的贵族依然是贵族,古斯塔夫立刻就把祖宗的家谱顶在脑门上,来找劳尔求亲了——也确实得偿所愿:
他俩订婚了,四个月后结婚。
古斯塔夫自己的妹妹路易丝,之后嫁给了劳尔的哥哥阿尔弗雷德,真是亲上加亲。
四年后,古斯塔夫和劳尔有了个孩子。
这段婚姻,建立在近百年前的贵族祖宗,中间又掺杂了浪漫想象;大概会有什么结果,我们也不难猜测。
婚后,古斯塔夫褪去坟堆里刨出的祖宗贵气,散发出流氓本性,对劳尔不时加以婚姻暴力。
劳尔是有点贵族的虚荣心,有点浪漫情绪,但她也有刚强的一面。
婚后十四年,劳尔宣布和丈夫分居:即便可能被人闲言碎语,她还是大胆做了决定,退出了那个虚幻的贵族家谱,自力更生。
而古斯塔夫这个一个不靠谱的伪贵族父亲,从此消失了。
劳尔和古斯塔夫的大儿子,那个出生地暧昧不明的少年,后来被劳尔送去,跟福楼拜学写作。
十八岁那年,他还在海岸救上来一位溺水者——那是著名诗人阿尔杰农·查尔斯·斯威本。
这个少年后来,写短篇小说。
在他的某篇小说里,一个单亲妈妈独自带一个孩子,被村里人看不起;有个勤奋朴实的工人和孩子成了好朋友,于是孩子求那个工人当他的爸爸;工人考虑之后,认真地向那个单亲妈妈求婚,并告诉孩子:
你去告诉所有孩子,你有爸爸了!
——结合他父母离婚的背景,这篇小说不妨看做是他的美好梦想。
在他的另一篇小说里,有一个身份卑微的女性,在战争期间,救下了一群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体面人;但等危险过了之后,体面人们却迅速忘恩负义,甚至开始鄙夷她的牺牲。
——结合他那个所谓出身贵族世家的父亲的所作所为,不靠谱与冷暴力,这篇小说的指向也不难明白:他深明所谓贵族阶层的虚伪与无耻。
在他的又一篇小说里,一个诺曼底家庭总幻想自己有富贵的亲戚做靠山,甚至以此为噱头许诺空头支票,为自家找好亲事;但等发现那位亲戚实则穷愁潦倒时,便急忙不认这门亲戚了。
——毕竟他自己的家庭,就一度靠着个虚幻的富贵祖宗维持姿态呢,深知这一套的无聊。
在他可能最有名的一个短篇小说中,有一位女性,因为向慕上流社会,跟人借了一串项链,结果付出了人生中的十年,用以偿还所欠的债务,最后得知自己的努力最后是一场空。
——结合这个孩子的母亲劳尔自己的命运,我们大概也看得出其指向了。
说到这里,您大概已经明白了。
是的,这个孩子,就是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
上面所说的几个篇目,便是著名的《西蒙的爸爸》、《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
现在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莫泊桑小说里,有那么直白的利益与欲望,有那么多的痴情人,有那么多无视善良与亲情的人们。
有那么多渴望上流社会的女人,有那么多虚伪无耻的上流社会成员,有那么多不忠的丈夫,有那么多被家人摒弃的痛苦。
大概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莫泊桑的小说里,有那么多无视善良与亲情利益至上粗暴冷漠的男性角色了。
我们重新说,《项链》。
众所周知的剧情: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
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工,劳苦了十年。
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是假的,不值钱。
戛然而止的结尾。
许多评论家都说,这个小说,是嘲讽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的确马蒂尔德贪恋一时的风光,弄了串假项链,为此付出了十年时光。
但小说后半,也很明白地写了马蒂尔德的刚强:在关键时刻,她英勇地承担了一切责任,自己虽然偶尔也怀念过去风光美丽的自己,但终究是熬过来了。
“只在偶尔坐下来时,她还不免想起当年那一次舞会,她曾经是那么美丽,那么受人欢迎。
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够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
这里并不只有嘲讽,还有理解与同情。
为什么莫泊桑在描写马蒂尔德的悲剧时,能怀有如此真切细致的感情?
因为他自己很明白这种向慕富贵的虚无与痛苦,但也能理解这份痛苦。他自己就看着自己的母亲,一路这么过来的。他见识过富贵可以如何诱惑人,又如何摧伤人。
许多人喜欢用“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来总结马蒂尔德的悲剧。
然而细想一下,那串马蒂尔德为了一时向慕富贵戴上的、为之付出十年人生代价的假项链,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那就是摧伤莫泊桑母亲劳尔人生的、莫泊桑自己那个不靠谱的,所谓的贵族父亲。
#莫泊桑#

 

 

【13】@陆大鹏Hans: 忘了谁说的了:一旦有人拿出一堆统计数据,我就知道他要骗人了

 

本期浮世汇由  【喷嚏优选第123期】黄花鱼与小汤圆  提供支持

 

来源: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
https://www.techfm.club/p/1123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