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可怜

今天读到了一位文友的散文,主要内容是回忆母亲生病前后经历的事情,和母亲走后心头留下的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这样的主题很多,与母亲相关的事例总能唤醒心底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她带我们来到世上,她与我们血脉相联,她用所有的青春精力时间哺育我们长大,母亲配得上最美好的字眼,她理应被子女深深怀念。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痛彻心扉。

另一个走向,刚是极少数的突破伦理道德的恶,有的是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有的是因重组家庭时对子女的忽视,还有的人对弱小孩童肆意的凌.虐,根本不配作父母。这些阴影在一些成熟的作品中也有展现。

今天看到的文章是一个新的思考,母亲重病时,大家庭无力承担,一般情况下,老人会情愿或不甘地认命,自己提出回家的方案,但这个母亲却对自己的妹妹哭诉,她想去大医院。

最终孩子们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一起凑钱,在各家的狼烟四起中支付了15万元的手术费用。钱不算多,但在农村,在一个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家庭,把这笔钱花在一个绝症老人身上,就会有人说不值得,最后人钱两空。

手术后,钱就花完了,还得买高昂的营养品,一瓶500元左右,这讯速吸干了大家庭最后一点水分。一家人的态度在日日重压下,慢慢变化,对母亲越来越冷漠。无奈最有出息的小儿子在外地工作,请假半年回家陪着母亲,但单位一遍遍催促上班,还有急转直下的收入,让他最终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伤口尚示完全愈合,谁来照顾成了难题,其它的子女也以挣钱糊口为理由推托着,不想走进母亲那间气味难闻的小屋,邻居们还说,钱没少花,罪没少受,最多活个一年半载,图啥?

一年后,母亲走了,孩子们痛哭流涕,人性在失去那一刻回归,他们想起母亲把几个人拉扯大的种种不易,想到母亲为他们上学建房结婚付出的心血,都哭哑了嗓子。

最后,作者问,我要怎么做,才能有一个不用悔愧的心安?

没法回答,似乎每个人都倾其所有,但每个人又没能活得痛快,谁也没错,那深深的遗憾如影相随,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是典型的非虚构写法,很少看到修辞的身影,全部大段大段的白描,真实的让人透不气来。难怪散文大家说,真实最有力量,当你无法妙用形容词时,就把自己的感受原封不动罗列上去。

文章中真切的画面和心理活动,特别打动人。或许因这种有些凌乱的呈现,会让人看到一个内心被强烈冲突击垮的孩子,他颠三倒四表达着,努力想为自己,为母亲找到一个合理的归宿。

稍微把自己代入一下,就能感受到被刀割的疼痛。

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反思,为什么老人的养老没有保障。农村老人把所有的收入用在养育儿女身上,到老怎么办?

社会又会怎样回应这个问题?

谁都无能为力,就是眼前的现实。医院不可能不收治疗费用,家庭微薄的收入平分在每人身上时,还要向下一代倾斜,只能说一句生活不易吧。

听说现在农村大龄男青年特别多,但他们说无儿无女也好,老了可以政府管,比做一辈子儿女牛马强多了。

普通人的可怜,谁看得见?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38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