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逆袭人生|李娟,阿勒泰最美的“战地玫瑰”
“从前有人生了个女儿,她决心要给她取一个最特别的名字,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名字。为此她翻烂了字典,终于由一部电影得到启发。她激动极了。她为她取名为‘娟’。”
——李娟《记一忘三二》
“李娟”,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名字
但给这个平平无奇名字加上「作家」或「新疆」、「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这样的前缀之后,她就成了全国的唯一。
梁文道曾说:“李娟的文字,让我觉得惊为天人。我没办法用太多的评语去评论她,大家只能自己去读。”
是不是很好奇,一个高中没有读完、曾经的生活全靠收废品破烂、风餐露宿的流浪裁缝……40岁以及把散文界数一数二的大奖都“配齐”的女子,究竟谁什么样的人物呢?
展开聊聊这位我珍藏了全套作品,念念不忘的奇女子。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流浪在新疆与四川两地。从小跟着外婆靠捡垃圾维持生存。
“我从小很笨,到了5岁说话还不利索,经常被人笑话。包括写作,刚开始总也写不好,经常被退稿。”
庆幸的是,在外婆拾废品捡来的报纸、旧杂志中,李娟遇见了属于她的小世界。躺在旧书堆,所有七零八碎的知识,照单全收。
童年的李娟,并不顺利。
被老师区别对待;被同学霸凌,被母亲训斥,被继父辱骂……好在阅读为她打开了一扇命运的窗,迎来了一片“又破又旧”的新天地。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随带的避难所。”阅读更是孤独苦难的童年避风港。
因为种种际遇,高三时,李娟的求学之路戛然而止。
辍学后的李娟,成了一只“野鸭子”。
她跟着母亲收废品、做裁缝、卖杂货,四处流浪,却也自得其乐。
“抬头望向窗外,那一汪蓝天蓝得令人心碎。忍不住放下衣料,把针别在衣襟上,锁上店门出去了。”
乌鲁木齐一家私人作坊打零工,李娟感觉到生活不易,也更加难以忍受无聊机械的流水线。李娟试图挣扎改变,开始写作投稿投稿。
也就在那时,李娟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刘亮程。
社里编辑对横空出世的李娟作品很惊讶,问,是不是抄的,刘亮程说:
“这只能是野生的。中国文学现在没有这样的范本让她去抄。”
第一次投稿并不成功,作品被退了回去,但却受到了刘亮程的鼓励,李娟有了信心。
从此之后,在阿勒泰天寒地冻的漫长冬季里,阅读和写作成了李娟最大的精神寄托。
2000年,李娟的外婆意外摔倒中风,在陪护外婆的时间,李娟的散文《九篇雪》完稿。
2001年,将这篇散文在《人民文学》发表。
李娟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命运的齿轮开始旋转。同期,李娟被介绍到阿勒泰宣传部工作。
在狭小紧迫尴尬的生活空间里,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澡堂、蝗灾、采木耳、这下细小琐碎的片段,在李娟笔下,变成了《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生动独特的素材。
“墙皮突然掉下来一块,也是被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酥下来的。”
白天放牧的男人,在荒野中忍受无尽的煎熬;守候在地窝子的女人,也没有一刻得闲;夜里赶羊入圈的李娟,慨叹北风呼啸,脸像被揍过一拳似的疼。
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
“人类在这种巨大的寒冷中,在无尽的荒野与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撑开的一小团温暖与宁静。虽然微弱,却足够与之抗衡。”
“在无可依附的荒野,牛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捱。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
“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人们看到的情景总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
李娟的笔下没有无节制的怜悯和同情,反而是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
也许因为李娟的作品,阿勒泰越来越受旅行者的青睐。
网友曾调侃,阿勒泰欠李娟一张“形象大使”的奖状。
“在物欲纵横的年代里,读她们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忙着赶夜路的人也发现月亮真的很美。”
从《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夏牧场》到《阿勒泰的角落》,写尽草原人苦寒单调的生活,人类一代又一代重复的命运,这类主题本身是沉重的,但在李娟笔下,不寒凉,不消沉,反而热气腾腾。
如果此刻孤独,除了抬头看月亮,也不妨读一读李娟的作品,发现生命的顽强之美。
愿我们和李娟一样顽强,在任何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都能长出新芽,野蛮生长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