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议与陆逊(全篇完结)

夷陵之战是陆逊一生功业的顶点(在后期对魏战争中,陆逊的方向也起到很大作用,但仍不如夷陵),陆逊得以进入“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也主要因为其在夷陵之战的统帅之功,顺便说,武庙十哲及武庙六十四将中三国时期共入选九人,其中东吴四人(周瑜、陆逊、吕蒙、陆抗),占比最高(蜀汉方面诸葛亮进入十哲,分量较高,但六十四将只有关张两人),进一步做实东吴以武定国、军功强盛的真实历史形象。

夷陵之战的胜负之机当然不像史书中陆逊侃侃而谈的那样清晰明了,实际上,中国古代大战役中,夷陵之战是比较说不清的,其模糊及成谜的程度不亚于淝水之战。夷陵决战前的文戏其实着重体现的是陆逊在大兵压境情况下面临外部内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而这种反应又是通过与部将言语上的交锋来体现的。陆逊在江东士族及东吴武将内部建立微信,当然最终是靠夷陵的史诗级大胜,但是大胜之前言语上的“绝不示弱”也是其权威确立的重要一环。

4、生涯后期陆逊从出将转为入相(东吴为相不一定入朝,陆逊为相仍然镇守疆界),其在东吴内外朝政多方面的建树都以奏议和君臣对话的形式集中呈现,这一时期也是陆逊用“议”和“言”做政治工具的巅峰,一段时间之内权势无量,甚至形成了君臣错位之势(孙权跟蜀汉通信,让陆逊随便修改)。但是同时,随着江东士族的做大以及二宫之争态势的形成,无疑让孙权明显感到了陆逊的言语所带来的无形压力,并最终造成孙权和陆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陆逊是成也由“言”,败也由“言”。

我们从有限的史料中无从得知陆议何时改名陆逊,不过从这一行动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陆逊对自己的“议”与“言”可能给自己及陆氏甚至江东士族带来的灾祸是有清晰的认识的,一个“逊”字,或许代表着陆逊希望让孙权体认到,在一次次直言和横议背后,陆氏和江东士族仍然绝对顺从于孙家的权威。

然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陆逊仍不得不使用自己的“议”与“言”力求稳定二宫秩序、稳定东吴朝政,三番四次上书孙权,甚至请求一个最后面见孙权“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的机会而不得,显得无力和凄凉。

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

平生以言语和论议承载自己和东吴半壁的陆逊,虽然在晚年试图以“逊”求得君王谅解,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所谓“责让”,无非以言语折辱,以唐宋以前汉族士大夫的强烈自尊,简单的“责让”两字远不足以代表其背后不亚于棍棒刀剑的伤害性。所以陆逊最终还是死在了言语之下,以某种宿命论的视角,晚年改名最多只是聊以自慰,改变不了自己更改变不了世界,所谓“君以此始,亦必以终”,陆逊与陆议的故事,似乎再一次印证了这句话。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420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