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忠诚VS奸雄——曹操

曹操是忠臣还是奸雄?我觉得他是一个忠臣。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一生吧。

曹操生活时代的政治局面,真的是乱作一团。起因是这样的。汉光武帝的自己身边设立了一个尚书台,这样就更加固化了皇权,但是在汉章帝后不知道为什么皇帝的年龄都很小,无法理事。这就有一个问题。谁来找执政?那这当然是由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来执政。太后当然没法真正的执政,所以他要找人帮忙。而这些人,一般都是太后的亲戚。(这时就是外戚专权),但是皇帝会长大。我皇帝长大之后,他当然不希望有太后干涉朝政。于是他会想把原本属于他的权利夺回来。可是只凭皇帝一个人,是无法夺权的。于是他也要找人帮忙。这个人就是宦官,(这就变成了宦官专权)在这个时代,就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百姓不得安宁。

而曹操的祖父曹腾,就是汉桓皇帝重用宦官。曹腾当然想让自己的家人也做官。而在他的努力下,曹家有不少人都做官了。所以曹操家有钱,而且想做官就能做。因此,曹操小时候很调皮。不好好学习。这样一个人,这么不争气。就像刘邦一样,人们都认为他长大会没有任何作为。但是人总是会变的。曹操很幸运,像刘邦一样,遇到了个好机会。

就在曹操13岁的时候,发生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十五六岁时,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不过还是宦官继续专权。现在曹操想做官,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看来,他只要依仗着他的家庭,他就能做官,而且有荣华富贵。但是,他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投靠党员。这样做官很不容易,需要学习大量的文化。而且很容易遭到宦官的反对。但是这看似是换光和党员之间的选择。其实是富贵与正义之间的选择。党员是通过自己的学习而做官,这是正义。而宦官则是依仗着家庭权势来做官,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那么他上最终选择的哪一种呢?他选择的当然是正义。这就是我说他是忠诚的原因之一了。

选择正义这一条路是很难的,因为曹操是宦官的后人。他去投靠党员,党员不一定愿意接受啊。于是曹操为了让党员先设自己,他开始博览群书,立下匡世之志。在20岁时,通过举孝廉为郎官,捧杀好强,一鸣惊人。又因明古学成为了议郎。看似一路顺风的做了大官。但是皇帝他只听宦官的。曹操说的皇帝不听,最终曹操一事无成。看这样一个尽忠职守,选择了正义,惩治贪官的人。难道不能算错忠臣吗?只是皇帝太昏庸,没有重用他罢了。

但是机会说来就来。黄巾军起义——在全国声势浩大,汉灵帝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解除党锢,改刺史为州牧,这时曹操又请命去灭黄巾军。十几年后,黄金军被平,曹操做了济南国国相。整 肃 了攀附大贵,贪赃枉法的八个县令。一时将济南国治理的井然有序。虽然皇帝不重用曹操,但是曹操也在为国家效力。这难道不是一个忠臣吗?

但是朝廷不这么想。因为在朝中之人的都是宦官。而曹操城市的这些贪赃枉法的人,也都是宦官。这就破坏了宦官的利益。于是宦官决定调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明白,这是宦官给他的一个警告,让他不要再这样了尽忠职守,惩治贪赃枉法的人了,但曹操这个忠臣,他不愿意做一个无事可做的县令。于是,他称疾归乡。真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呀。

但机会又一次来了。边章等人作乱,因曹操的军事才能,他胜任典军校尉。数月后,灵帝驾崩,14岁的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掌权。又有剪除宦官的机会了。那是否要将宦官尽诛?这时候,曹操和何进的想法不同。曹操的想法是不能弱化皇权,所以不能尽诛,何进,袁绍等人的想法是宦官根深蒂固,必引发剧烈冲突,宦官尽诛后,皇帝只剩孤家寡人。这样士族独尊,有相对的地位。为了将宦官关尽诛,何进招外将董卓进京。想以此胁迫太后,结果谋泄,何进被杀,袁绍带人进宫——血洗皇宫。京师大乱。

几个宦官带着刘辩刘协逃走,路遇董卓被迎回宫。不久后,董卓便将皇帝换了。大肆诛杀反对的人。当然他也是需要人才的,于是他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那曹操是去,还是不去呢?那当然是不去了。像董卓这样的人,没后人会支持他,所以他也没有前途。像我们,当然就是不接受。曹操就不同,他不仅没有接受,还变卖家产,向天下倡议共同兴兵讨董。各地刺史,太守纷纷响应,共同推选袁绍为领袖。但是董卓怕了,烧了皇宫,带着天子等人向洛阳逃去。这时正是攻打董卓的好时机,可是袁绍却犹豫了。当时袁绍想的是,如果去救皇帝,就会去恢复汉室,又听命于皇帝。(几乎当时所有的诸侯都这么想)但是这些诸侯们不愿意听皇帝的,而且还想有很多地。但是曹操不这么想。他一心想迎回皇帝,恢复汉室。于是他独自引兵向西追董卓,路遇徐荣数万大军,曹操大败。各方诸侯也开始互相抢地盘,开始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时代。

这时曹操该怎么办呢?原先曹操要做的事,只要皇帝就行。现在要看谁的军队强。机会一次又一次的到来。次年黄巾军又起义,有10余万人将东郡太守打的大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只能去镇压。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曹操是没有地盘的,为了地盘就要从黄金军手中夺。不过幸运的是,凭借曹操的军事才能大破黄金军,又稳定了东郡,有了一小块地。之后百余黄巾军有功入了兖州,刘岱战死,借着讨董的名义和黑山黄巾军的才干,数月后收服了这只黄金军 。

但曹操这块地很不利,周围全是敌人,很危险,于是曹操采用秦末的战术——远交近攻,但是没有成功,于是连年征战。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去到了长安,这实汉献帝也从董卓那里逃了出来。曹操是否要去迎天子?在我们看来是要的。因为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携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这真的有效吗?诸侯们会听吗?这个乱世凭借的是本事,靠的是实力。而天子毫无用处。而且迎天子可能会丧失主体地位,从之择权轻。违之则拒命。 天子竟然是负资产。为什么要迎?

但是想想看,凭实力袁绍才是最有资格站在舞台中央的。如此一看,曹操拿什么和袁绍争呢?曹操是要迎天子的。他看到的不一样。他看见以大汉天子为旗帜,匡复汉室,凝聚四方忠义力量,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的读书人。这就是用智慧弥补力量的博主,所以在曹操看来,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分天子以令不臣。这出了一个忠臣,其他人怎么可能想到,怎么可能做得出来呢?

公元前196年,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了许昌,掌握了中央大全,以朝廷名义招揽人才。于是显示大幅,纷纷从四方来。中央稳定了后,曹操又开始征伐联合吕布的人,灭了袁术,又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这时曹操在袁绍处缴获了大量书信,其中许多是从曹操这里暗地给袁绍的书信。都是去按通敌营的人。曹操要如何处置这些人?要按照我们的想法一般会一网打尽。但是这同样有个问题。那些去暗通敌迎的人,说不定是因为曹操太弱了,而认为他会失败,所以才去的,现在曹操强了,也许又会有些人回来归顺曹操。而且一旦追查,势必牵连甚广。权衡之下,曹操出人意料的将书信都烧了。

不过想要成大事,是需要足够的人才的。原本的这些人才不可信任了,就要着一些新的有才能的人。于是就有了求贤令。大意就是唯才是举。这些有才能的人,也许原本地位低下,在当时是不可能做官的,而曹操让他们做官,他们一定会忠于曹操,而且曹操的权利越大,他们的利益就越大。只是他们有可能没有德行。如果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小问题。

时光荏苒,一转眼曹操就已经过六旬了。天下统一的理想又破灭,该想想后事了。有哪些选择呢?第一种是归政献帝,第二种就是代汉称帝。第一种可是曹操匡扶汉室的初心,也是儒士谋生的理想。第二种就是满足了他这一生的愿望,到达顶峰。而那些求功名之文臣武将,也会很赞成。其实如果让曹操再年轻十岁。他会选第二种。但是现在他选择了第一种。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也就是说,他将代汉称帝的这个权力交给了他的儿子——曹丕。后来他一切的待遇和天子一样,但不是天子。如果我是他,我想我也会这么选。这样一个忠臣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565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