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拿到结果的项目

本文大概22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前几天,跟一个许久不见的前同事聊天,他讲了一个年终绩效面谈时发生的郁闷故事,芃篙觉得挺典型的,写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参考价值。

01.闲聊

这位老同事也是个在互联网行业干了十几年的资深专家,喜欢干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他讲到去年干了一个活儿,自己觉得挺好,但是领导不是很满意,挺郁闷的。芃篙觉得这事儿有可以挖掘的点,就请他展开说说。

老同事说,我的领导属于公司的高管了,他直接布置的任务,你应该能理解,它不是那种由产品经理来转化的需求文档,而是一个大致的想法,可以认为就是个一句话需求。

芃篙问,领导不是技术出身吗?一句话需求你是怎么搞定的?

老同事说,领导也是技术出身,所以他理解这个事情。他讲了一个方向,然后我就去调研细化,一步步问这个东西是不是他要的效果,最后一点点把东西打磨出来的。

芃篙说,你这是个系统分析师啊,产品设计到编码落地一条龙啊。最后咋说没落地呢。

老同事说,我觉得这个产品得搞个前端交互页面,客户体验会更好嘛,但是没有给我对应的资源,最后也就没做出来。结果谈绩效的时候,就以这个理由,领导说这个项目没有落地。

芃篙问,那这个软件最后没有客户用吗?

老同事讲,我以SDK的方式给了一些客户使用。

芃篙追问,具体有多少客户用,有没有客户反馈呢?

老同事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个在用。有一个事情印象还挺深刻的,一次跟客户开会,领导问这个客户的研发人员有没有在用我这个SDK,我日常跟那人也不熟,但是那个老哥说一直在用,用得挺好,本来业务系统自己全手写,用了你们这个SDK节省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代码。我还挺意外的。

02.复盘

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业务模式。

在芃篙看来,这种一个资深工程师主导,就能完整的从一个想法,到开发出一个软件产品,并能推广给客户应用创造价值的经历,是很宝贵的。因为从理论上讲,这位技术人员,有机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体验一把相对完整类似于创业的过程。只不过在过往的经历中,更聚焦于产研,没有更多地关注商业结果,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评价中“没有落地”的一个原因。

如果可以排除一些特殊的异常因素,比如这个组织文化就不太健康,拿预研性质的项目苛责员工;比如这个领导就是在找茬,找借口排挤某个不太听话的员工等等。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重新思考这个过程。

我们从几个视角来尝试审视一下。

在事情角度,似乎没有挖掘出足够的产品价值点。本来是聚焦于一个“有形”的带交互的软件产品,资源不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去深挖“无形”的SDK产品形态的价值点都有哪些。事后看,客户是能感受到价值的,但是并没有作为一个价值量化体系去挖掘。与其纠结于资源上的客观限制,其实不如深挖下力所能及的产品方向的价值深挖。

在协同角度,或者说向上管理角度,做了不少互动,但是似乎没有拿到最重要的那个共识。在细化产品层面,大家似乎达成了共识;但是到是否需要做一个前端交互时,似乎是没有共识的。这代表着最重要的结果共识其实处于搁置状态,给老板说一句,咱这个项目还得做个页面吧,老板说,可以是可以,但是资源都在别的项目上。然后就没下文了。那么问题就是,落地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如果就是一个前端产品上线,那么没有资源的情况下怎么搞,进一步请求内部资源调度是个办法,找其他伙伴团队做一些资源交易是个办法,申请外包资源实现是一个办法,甚至自学自己实现也算一个办法。但是放着不动,不算一个办法。或者换个思路,就是说服老板,不搞前端产品的话,SDK产品也是可以的,目标客户都有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甚至后面的商业化思路是什么,去聊,去达成落地目标的共识。

在思维的角度,似乎没有完全地打开思维局限。打开是某种程度的打开,至少作为技术专家没有说没有一个产品经理这活儿就干不了。但是又把思维局限到了产研,商务的协同伙伴是谁,潜在客户是谁,产品推广链路和变现逻辑是什么,并没有尝试去拓展思维边界的动作。技术产品离开了商业化的视角,很难去做价值维度的量化,也就很难讲清楚ROI。很容易搞成讲起来都是苦劳,一点功劳都没有的状态。

当然,有限的聊天内容,其实盘点不出精准的、全面的、深入的结论。以上,只是根据一些经验和只言片语的猜测,提供的是一种反思的思路。类似的事情在工具上,倒是可以参考“五个为什么”和“MECE原则”,去做复盘思考

03.向前看

我们在复盘过去,更多的是一种"求诸己"思路。因为改变别人很难,提升自己相对简单,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功变强了,可以复用在任何一个类似的场景。我们会知道下一次,类似的情况,怎么做会更合适。

当然有条件的话,在团队层面进行复盘是更好的,这样就达到了组织效率提高的目的。团队管理者有权利有义务去思考和推进这件事;希望成为管理者的骨干员工有权利但没义务去思考和推进这件事。但是,很多时候,义务尽到了,当机会来临时,就自然而言地放大了被选中的概率。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58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