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是一种要不得的状态

本文适合有点迷茫的朋友。大概2400字,阅读需要9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之前聊了管理者手中的几张牌。里面举了一个团队成员状态不是很好的例子。但是“状态不好”这种很难拉齐认知基准线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在员工身上,同样也有可能发生在管理者身上。

今天,就聊一聊状态的话题。

01.员工和中基层管理者没有区别

先下个定义,避免歧义。我们把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化成四层。即便是最扁平化的大企业,应该也不会比这个更加简化了。区别可能在于有更多的中层存在。

在这个逻辑下面,我们会发现之前提到的一线管理者手中的牌,对中基层管理者本身也同样适用。他们有下属,同样他们也是他们上级的下属。中基层管理者既有管理者的角色,也有员工的角色。大家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

所以,所谓的三张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成长激励,其实就是一个打工人的基本诉求,员工和中基层管理者在基本诉求方面是一致的。我们称之为“牌”,一方面,是管理者需要将这三个东西作为工具使用,激活人的状态,让组织的生产效率最高、质量也最高;另一方面,是管理者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以支持型领导风格为主要思路,去给员工更多机会得到成长和认同,形成个人和组织上的双赢。反过来讲,三张牌是管理者的牌,也可以说是下属员工的牌,两边是对等的

这里唯一的区别是,一线管理者看员工,中层管理者看一线管理者,高管来看中基层管理者。不同层级的牌面不同,但本质逻辑是相同的。

那么,说回状态,无论是员工,还是中基层管理者,都可能存在状态的问题。状态问题里面最难受的,就是麻木。就好比说,爱也好恨也好,都是对一个人的强烈的感受,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其实是无视。那把“这个人”换成所在的企业,“无视”对应的就是麻木。但是麻木这种状态,也有不同的情况。

02.最要不得的,是主动的麻木

主动的麻木,就是时下最流行的那个词——躺平。躺平的原因可以有千万种,但是躺平的状态只有一个,就是不努力,不认真,得过且过。反正我就这样了,要不您送我一个n+1,我这就走。已经对企业、对团队没有任何认可了,能混就混,不能混拿补偿离开。

比这种麻木更坏的一种情况是,主动干坏事,搬弄是非也好,挑拨人心也好,反正工作糊糊弄弄之外,还在搞各种小动作。逼迫管理者主动做淘汰的决定。假如这个时候企业正在减员的周期里,许出不许进,会让一线管理者特别难受。送走吧,多少是个人力,能干一些活;留着吧,上蹿下跳的,一根鱼腥了一锅汤,不知道哪天其他人也跟着这么干了。对这种情况来说,芃篙的建议就是,不要纠结,快刀斩乱麻,让这类状态的家伙求仁得仁,团队里及时止损,破财免灾

说回到主动的麻木,员工可能是这样,中基层管理者也可能是这样,为什么芃篙认为这是最要不得的呢。一个原因是,不作为的状态,背后的原因是态度上的悲观。或许悲观者永远有悲观者的理由,但是悲观者是很难成功的。一个人,离开一家企业,正常的状态应该是真的在这家企业得不到成长的机会;或者说是另外一家企业有更好的成长机会。前者是基于主动理性的选择,后者是主动争取到更好的机会。但是主动的麻木,它并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另外一个原因是,对于主动麻木的人,他的上级管理者,很难有效地施加影响,让状态走回正确的轨道。管理成本上升,容易导致更多的相互不信任,最后大概率也是“分手”收场,是某种程度上的双输结局。

03.还有救的,是被动的麻木

如果说主动的麻木的表现是不作为,那么被动的麻木的表现就是不思考

日常流转过来的工作,都能及时跟进,勤勤恳恳,该处理的处理,该协同的协同,能按时完成最好,有风险就及时同步,能决策的自己决策,不能决策的就找上级决策……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没啥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每天都被常规事务塞得满满当当,很少花时间去复盘反思总结经验。在这种状态下,负面情绪非常容易爆发。

每天加班这么晚,还是要延期了;

今天都处理第几个客户问题了,这些人就不能自己先按照文档先查一下吗?

事情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不管是看其他人的业务,还是学一些新知识,真的没时间;

团队没剩几个人了,人少事杂,我当然知道事情没有backup有风险,但是能不折腾,就不折腾了吧,真出事了再说;

……

思考的典型结果是啥?就是忙忙活活一大年,看不到什么功劳,都是苦劳——物质激励多半是没有;回想半天,想不出自己一年到头忙了个啥,学到了啥,比去年进步在哪——成长激励和精神激励也都归零。三张牌都打的稀烂,那不就是一阵茫然,说不定明年就往被动麻木方面进发了。

但这种情况是有救的

一个方面是员工自救。我们得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成长方向是什么,团队里是不是有这样的机会。如果确实自己负责的业务还有学习成长的空间,只是时间问题,那么去盘点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存在问题,是不是有通过自动化提高效率的可能,是不是有通过工具化赋能给其他团队从而降低任务流入的可能,是不是有从根源解决问题的可能等等。这就把问题聚焦到了时间管理的方向,总是有解法的;如果自己负责的业务没有成长空间,那么哪里有,上级管理者是否能协调调整。能调整自然万事大吉,不能调整那就需要考虑主动理性选择的事情了。

另一个方面是上级管理者的责任。身为管理者激活下属员工的状态是本职工作。一方面你有更全局的视野、信息和资源,对业务有更深的认知;另一方面,团队成员的位置、价值、个人情况,也是你安排调整的结果。所以管理者需要主动去关注成员的状态,去促进思考,去促进提效。如果员工在当前角色里找不到成长空间,要么帮他拨开迷雾,告诉他他没有发现的成长点在哪里,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帮员工找到进一步发挥的方向;要么在团队中,去权衡、寻找一个更合适的位置给他更多成长的空间。

芃篙认为,反麻木,对应的是促成长,并不是说鼓励“卷”,而是说,在温饱的前提下,时间对于人的意义来说,是能够不断获取新的认知,而麻木是一种认知停滞的状态,这并不积极。我们在讨论一个观点时,尽量不做极端化的解读和实践,这样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597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