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地图 | 安徽名茶盘点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在这几千年的生产茶、饮用茶的历史过程中,成就了很多名扬四海的中国好茶之名。名茶,亦成为我国茶业史上的一朵奇葩;而这遍布全国的好茶,就像一颗颗明珠,光辉璀璨。

浙序开设《中国名茶地图》专栏,不定期为大家介绍全国各个省份的中国名茶。中国好茶之多,或许未能一一全部囊括,但希望能列出较有代表性的十之八九,也是与各位茶友一起交流。

欢迎大家来文介绍自己家乡的好茶,或你所熟悉的各地好茶。(后台留言)

今天 第四期讲的是安徽茶叶。

安徽位于中国四大茶区的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的交汇地带,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区。最早关于安徽人采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陆羽的《茶经》中,《续搜神记·晋武帝》中也有关于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这表明安徽在古代就有丰富的茶叶资源。

宋代的《本草衍义》中记载了东晋元帝(公元317年-322年)时期,宣城的温峤官员上表献茶一千斤,供茗三百斤,说明在那个时候安徽茶已经成为贡品。这显示了安徽茶叶的历史悠久。

安徽不仅是茶叶的产区,而且以其高质量的茶叶而闻名。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据四席,分别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这些名茶都有着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反映了安徽丰富的茶文化和传统工艺。

黄山毛峰以其嫩绿的外观和清新的香气而著称,是中国绿茶的代表之一。太平猴魁则因其形状独特,如同猴子般的弯腰采茶的形态而得名。六安瓜片是一种独特的绿茶,其叶片平展如瓜子,具有独特的形状和口感。祁门红茶则是安徽的一种红茶,以其红润的汤色和浓厚的口感而受到喜爱。

除了这四种名茶外,安徽还有许多其他优质的茶叶品种,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安徽茶文化的丰富历史和地域特色使其在中国茶叶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地道的高山云雾茶,原产地在黄山风景区桃花峰和云谷寺的二道岭。黄山桃花峰海拔600多米,而云谷寺二道岭海拔已达1000米了。云谷寺二道岭茶叶比桃花峰的茶叶要略好一些,主要是海拔高的缘故,黄山毛峰的主要特色是清、香、甜、味纯。在这两座山上的茶叶,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生长在山之北面,日照时间短,茶树长在石缝中。

1.传说与历史:

在唐代,茶圣陆羽曾言:“最优质的茶叶生长在烂石头缝中。”他在《茶经》中写道:“茶树所生之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北宋时期,蔡襄也在《茶录》中提到:“茶生长于石缝之间,品质优良。”这一观念在黄山区新明猴坑被民间谣言所传承:“一块石头,三泡屎,大石头,还不止。”这表明了古人认识到“乱石堆里出好茶”的自然规律。至于黄山毛峰的起源,有记录称是清代中期云谷寺的和尚或是温泉的梅庵和尚最早推广了黄山毛峰。

在过去,黄山毛峰备受追捧,十分珍贵。当时产量有限,每年都由特定的茶叶公司进行收购和分配。据一位老黄山村民所述,黄山毛峰曾被当作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例如,在1963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越南总书记胡志明在黄山休假时,对黄山毛峰情有独钟。因此,后来观瀑亭也被称为胡志明亭。太平文豪苏雪林也在1936年的夏天在云谷寺入住期间购买了一些黄山毛峰茶叶,并在其作品《掷钵庵消夏记》中对其赞不绝口。

2.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

黄山毛峰属于烘青绿茶,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其采制十分精细。特级茶一般在清明前后采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茶农称其为“麻雀嘴稍开”。

在制作过程中,烘焙是关键的工艺步骤。烘焙时温度不能过高,分毛火、足火进行。毛火温度约在摄氏七八十度,将茶叶烘至六七成干后取出停放数小时,然后打足火(摄氏三四十度),继续低温慢烘直至完全干燥,直到茶香弥漫。每当茶季,临近茶厂烘茶时,空气中弥漫着清香,这种香气勾起了人们对明朝诗人高启的诗句的回忆:“风前何处香来迎,隔曦人家午焙茶”。

特级黄山毛峰被誉为中国毛峰中的极品,其形状似雀舌,整齐壮实,毫发显露,茶叶色泽如象牙,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其与其他毛峰茶的明显特征。

二、六安瓜片

主产于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据历史记载,慈禧在1856年生了同治皇帝后,才有资格享受每月十四两六安瓜片茶的待遇。

01 六安瓜片的传说与起源

六安瓜片,这种闻名遐迩的绿茶,源自清代中期的六安地区,其前身是被称为“齐山云雾”的茶叶。当地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描述齐山云雾茶的产区:“东至蟒蛇洞,西接蝙蝠洞,南至金盆照月,北达水晶庵。”关于六安瓜片的起源,茶叶历史研究呈现出两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认为,在1905年左右,受一位创新茶艺师影响,金寨县麻埠地区的茶商开始对采摘的鲜叶进行改良,剔除茶梗和芽头,分别对嫩叶和老叶进行炒制。这样制成的茶叶,形状似葵花籽,不久被称作“瓜子片”,后简称为“瓜片”。

2.第二种说法指出,同样是在1905年前后,麻埠附近的祝家楼一位财主为了讨好与他有亲戚关系的袁世凯,特意聘请经验丰富的茶艺师,在齐头山后冲精选春季头两片嫩叶,采用小扫帚细心炒制并通过炭火烘焙,制成了特色鲜明的瓜片茶。

到了1997年,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开始尝试恢复六安瓜片的传统工艺,选定冷水冲、磨剑冲、柳树冲三个村作为试点。

02 六安瓜片的等级划分

六安瓜片按照品质高低可分为三大类:极品、精品和通品,其中通品又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3.极品六安瓜片:特点是茶叶平整,大小一致,色泽鲜绿并带有霜状白毫,嫩度极高,无梗无杂叶,香气清新持久,味道甘甜,冲泡后的茶水清澈明亮,呈嫩绿色。

4.精品六安瓜片:茶叶外观整齐一致,色泽翠绿并有霜,嫩度好,不含梗和飘叶,香气高雅持久,口感鲜爽而且醇厚,茶水颜色明亮,呈现嫩绿色。

5.通品一级六安瓜片:外形整齐,色泽绿中带霜,嫩度较好,不含杂质,香气清新持久,口感鲜爽醇厚,茶水呈黄绿色,清澈明亮。

6.通品二级六安瓜片:外形较为整齐,色泽绿且略带霜,嫩度适中,可能含有少量飘叶,香气纯净,口感较为醇厚,茶水呈黄绿色,较为明亮。

7.通品三级六安瓜片:形状类似瓜子,色泽绿色,嫩度适中,可能有少量飘叶,茶汤香气纯净,口感鲜爽且醇厚,茶水呈黄绿色,较为均匀清晰。

三、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 太平猴魁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太平猴魁茶产自中国黄山北麓的黄山区,这一地区的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缭绕的环境为茶叶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太平猴魁茶的特点在于茶芽挺直,肥壮细嫩,外形魁伟,色泽苍绿,全身毫白,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优异特征。在历史上,太平猴魁茶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并在20世纪30年代在玻利维亚等国展销,在1979年的我国出口贸易中也获得了五大洲客商的好评。

太平猴魁茶的品质特征包括茶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茂盛而不显,茶汤清绿、香气高爽、味醇爽口。采摘时间通常在谷雨至立夏之间,茶叶长出一芽三叶或四叶时开园。采摘工艺非常讲究,要选择在晴天或阴天午前进行,采摘的茶叶要精心挑选,以确保茶叶的优质。经过杀青、揉捻、烘烤等工序,太平猴魁茶才能制成。

关于太平猴魁的故事,相传是由茶农王魁成于1900年创制的。他在茶叶中挑选出幼嫩芽叶,精心制作成了猴魁茶。1915年,太平猴魁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后来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这一茶品的命名则源于其产地猴坑。

总的来说,太平猴魁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历史名茶中的佼佼者。

四、祁门红茶

属于全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红茶,也是中国历史名茶。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制作,“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

传统的祁门红茶是全手工制作,其质量取决于制作工夫,因此祁红又有“祁门工夫”之称。祁门红茶最具魅力的是其香气,国内外茶师称之为“祁门香”,其中蕴藏有“玫瑰香”或“苹果香”,芳馥持久。

祁红茶的主要产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及其周边地区,如石台、东至、黟县、贵池等县。此外,江西省景德镇也是祁红茶的产区之一。景德镇与祁门相邻,古时两者甚至属于同一地区,因此景德镇也参与了祁红茶的生产。在唐代,祁门县曾属于浮梁,后独立成县,而景德镇则在建国后才独立成市。古代文学作品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提到了浮梁地区,证明了当时浮梁及其附近地区如祁门是重要的茶叶产地,茶叶也被大量用于交易。

祁门县茶叶产业自唐代至今传承不衰,这得益于当地人对茶文化的传承,也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祁门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角,山峦起伏,溪流潺潺,处处皆茶园,茶树苍翠,茶叶产量丰富。

祁红茶的创制可以追溯到1875年。在清光绪年间之前,皖南地区(即今天的黄山市)以及宁国地区(即今天的宣城市)所产的茶叶主要是绿茶,是江南地区重要的茶叶生产中心。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军与太平军在皖南地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导致该地茶叶产业受到了严重破坏,一些名优茶因此销声匿迹。

由于连年战乱,皖南地区的茶叶产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当地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途径。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因为受到福建红茶畅销的启发,回到家乡,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创立了一家红茶庄,采用福建红茶的制作方法,成功试制出了红茶。为了进一步推动红茶生产,他在1876年在祁门历口设立了分庄,后又在光绪四年在闪里设立了分庄,鼓励当地茶农制造红茶,并高价收购红茶原料,然后由茶庄进行精制外销,从而扩大了红茶的销售范围。由于红茶的价格高,且有良好的销路,因此人们纷纷改种红茶,逐步形成了祁红茶区,这标志着祁红茶的起源和发展。

五、岳西翠兰

安徽省岳西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外形优美,芽叶相连,自然舒展,酷似小兰花;其汤翠绿明亮,香气持久;其味醇厚而回甘。该茶外形芽叶相连,舒展成朵,色泽翠绿,形似兰花,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醇浓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具有抗辐射、防癌抗击衰老降血压、降血脂、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功效。

品质特征:

岳西翠兰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从外形、汤色、香气到味道都展现出其优越之处。以下是该茶的主要品质特点:

1.外形特征:

岳西翠兰茶的外形十分优美,茶叶芽叶相连,自然舒展成朵状,形状酷似小兰花。芽叶舒展成朵形,色泽翠绿鲜活,整体外观极富吸引力。

2.汤色特征:

茶汤呈翠绿明亮的色泽,清澈透亮。这是岳西翠兰茶的独到之处,使其在视觉上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汤色的碧绿是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3.香气特征:

该茶具有持久的清高香气,香气清新而持久。这种香气是品质卓越的标志,为品茶过程增添了愉悦感。香气方面,岳西翠兰茶有着鲜明而令人难以忘怀的特点。

4.味道特征:

岳西翠兰茶的味道醇厚而回甘,滋味浓郁且鲜爽。品茶时,可以感受到口中留香的愉悦感觉。这种味道的特点使得岳西翠兰茶在口感上独具特色。

历史传说:

岳西翠兰茶产自安徽省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尽管岳西县的建制时间不长,仅有八十年,但其茶叶产业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陆羽的《茶经》中提到淮南茶出自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等地,而岳西正位于古舒州、寿州的结合部,成为唐宋时期贡茶的主要生产核心区。

千年古茶场“罗源场”以及岳西高腔剧目《采茶记》的发现成为岳西茶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这表明岳西茶叶产业在古代就已经建立,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罗源场的存在证明了岳西茶叶的古老传统,而《采茶记》则以其剧目内容记录了当地采茶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岳西茶文化的传承。

六、休宁松萝

松萝茶产于松萝山。松萝山位于休宁城北约9公里,与琅源山、五陵山相望,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崖悬壁峭,松萝交映,连绵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齐”为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品质特征:

松萝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而著称。以下是该茶的主要品质特点:

1.外形特征:

松萝茶的外形条索紧卷,匀壮有力,色泽绿润,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叶形整齐,卷曲紧密,展示出茶叶的优良状态。

2.香气特征:

具有高爽的香气,清新怡人,带有橄榄的特殊香味。这种香气令人陶醉,成为品茶过程中的一大乐趣,也是其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3.味道特征:

松萝茶的滋味浓厚,口感醇和,同时带有橄榄风味,令人难忘。尽管刚开始可能略带苦涩,但随着品尝,会逐渐感受到甘甜的余味,这是茶叶中罕见的特点之一。

4.汤色特征:

茶汤呈绿明的色泽,清澈透亮,展现出茶叶的品质和纯度。这种绿色汤色不仅美观,也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历史传承:

松萝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3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冯时可的《茶录》中就记载了松萝茶的时尚地位,其香味被认为比虎丘茶、天池茶更胜一筹。明代徐渭的著作将松萝茶列为当时三十种名茶之一,说明其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松萝茶不仅在明代就已经成为时尚,而且在市场上竞争力强,价格看涨。然而,随着其声誉的提升,也出现了不是松萝山所产的假松萝茶。

在地方志书籍中,例如《歙县志》和《婺源县志》,都有关于松萝茶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描述了松萝茶的制作过程和品质特点,并说明了当时茶叶的名气和影响力。松萝茶的名声不仅仅局限于松萝山一地,还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茶叶产业发展,例如歙县的紫霞山茶和北源茶,以及婺源的绿茶,都借用了松萝茶的名号来提升其品牌价值。

七、舒城小兰花

舒城小兰花形似兰草、香如兰花,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的舒城县,是传统历史名茶。舒城小兰花是一种烘青绿茶,采用一芽一叶或者是一芽二叶为主的鲜叶,经过杀青、摊凉、烘干等工序加工制作而成,因为采茶时正值兰草飘香,茶叶吸附花香而具有了独特的风韵。

兰花茶的产地:

兰花茶主要产自中国安徽省舒城县。舒城县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量丰富,无霜期较长,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地势起伏,以西南向东北倾斜为主,中部为丘陵,东北为沃野平畴。整体地貌呈现出“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为种植小兰花茶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

历史渊源:

兰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已有至少三百年的历史。舒城县在唐宋时代就因茶叶负有盛名,并被列为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了庐州(舒城古属舒、庐二州之一)等地为土贡茶的产地。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舒城县志》则提及茶叶产地包括晓天主簿园、毛坦厂等地。

关于兰花茶的命名,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兰花茶叶相连成朵,形似兰花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在采制茶叶时,正值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了兰花的香味而得名。另有一种传说是关于一个名叫兰花的姑娘,她采制的茶叶形如兰花、兰香四溢,为当地茶业带来了繁荣。由于对她高超制茶技艺的崇敬,当地人将茶取名为“兰花茶”,并将她安葬于茶树长势最好、品质最优的茶地,这些茶树后来竟然诞生了“神茶”,使得兰花茶的传说更加神秘动人。如今,在舒城县的晓天街道上,仍然能听到关于“兰花茶”的传说。

八、老竹大方

老竹大方,属绿茶类的炒青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清凉峰的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一带,创制于明代。

按品质又分为顶谷大方和普通大方,以柿大茶树品种(有性系灌木型大叶类晚生种)的鲜嫩芽叶为原料,按照“摊青、杀青、揉捻、做坯、整形、拷扁、辉锅、整理干燥”等工序制作而成。

01. 历史起源:

老竹大方茶是一种汉族传统茶,起源于明朝时期。它的创始地是位于中国皖南徽州的古歇老竹岭,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清代,老竹大方茶被列入了贡茶之列,显示了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02. 名称由来:

根据《款县志》的记载,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有一位名叫比丘大方的和尚,在徽州款县南乡的老竹岭上的大方山创制了大方茶。由于他的制茶技艺高超,所制茶品精美,因此出售到国内各地,其中包括毛峰、顶谷大方等名目。因此,有人认为大方茶以老竹岭大方山产地而得名,因此称为“老竹大方”。另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大方茶是由僧人创制的,以大方和尚之名命名。这种茶叶的形状平扁光滑,类似竹叶,色泽深绿如铸铁,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铁叶大方”。

03. 生长环境:

老竹大方茶主要产于高山地区,属于天目山脉,北面的清凉峰海拔为1787米。茶树生长的地方地形复杂,山峦重叠,溪涧纵横,海拔在1300米以上。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约为16℃,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800毫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茶树多生长于高崖石隙和山间幽谷中,这种独特的生长环境有助于茶叶的优质生长。

04. 品质特征:

老竹大方茶根据历史沿革被划分为顶谷大方茶、清音大方茶和普通大方茶三个产品类别。而根据品质,它们又被分为顶谷大方茶和普通大方茶两种。

1.顶谷大方茶的外形宽大扁平匀整,光滑挺秀,色泽暗翠绿微黄,茶芽上披满金色茸毫。汤色清沏微黄,香气高长带有板栗香,滋味浓醇爽口,叶底嫩匀,茶芽显得肥壮。

2.普通大方茶的外形与龙井茶相似,但稍微肥壮。色泽深绿褐润,形似竹叶,因此有“铁叶大方”之称。汤色淡黄,香气浓烈略带板栗香,滋味浓纯爽口,叶底嫩匀而带黄绿。 

这些品质特征使得老竹大方茶在茶叶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备受茶客们的青睐。

互动话题:你喝过哪些安徽名茶?欢迎留言和浙序交流。

最后,请点亮“赞”+“在看”,将今天的文章分享给更多人看。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617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