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之脑力活动

读书会分为两块:《给教师的建议》和《道德经》

《给教师的建议》共读的是64节,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学生的脑力活动是教师最为关心,也是最应该关注的点,同时也是最难直接捕捉的。本章较长,但却在促进学生脑力上给了我们启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知,思维和注意力及脑力活动,而非一直在教材的教上用力;教师讲课思路要清晰,备课要充分,足以面对学生的“能动性”;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分析概括,而不是教师大量的事实提供;独立解题是脑力活动的基本形式;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对学生越明显,易懂,学生就越容易吸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上是我读书过程中的认知。

而殷主任概括为四点:理解,概念,精彩观念,兴趣;详细解为“建构,运用”建构中强调大纲:知识大纲和思维课,交集点大纲。运用我理解即为创设切合学生认知的情景。其次为兴趣,兴趣提倡适时,适量,我们要学会用知识本身去引起学生兴趣。而适时,适量的情绪高涨基于平静更有利于思考和建构。

大娟老师用课例去践行理解脑力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堂的对错回答其实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而更秋老师也是从中发现了宝藏,觉得我们都应该如大娟老师般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教育,而非准备满堂的灌输,也与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关注学生,抓学生思维不谋而合。武老师也是火龙点睛式的总结我们应该用思维发展去判断学生的收获而非用知识去判断。

刘老师就殷主任“被动的能动者”有了更深的解读,教师是被动的能动者,学生更是被动的能动者,师生的双边课堂,教师的思维变化是学生思维变化的基础;其次我们也应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外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发现学生精细而又深刻,玄妙而又灵活的内心,从宏观上去把握更好的课堂,更好的教育关系。《道德经》中15章“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也给此观点提供了敦厚的文化内涵和依据,故“道可道也”,第一次与老子的观念如此接近,感恩刘老师。

《道德经》我最早接触应该是初中,父母听人劝说买了一本给我阅读,可惜年幼,被那时的自己束之高阁。今天的68章,德经33  “不争之德”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争即为寻求内核稳定的必经之路,“静能生定,定能生慧”也是为“不争之德”提供了依据。刘老师通过自身的造诣和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历史案例让在座的老师对工作生活修行有了更深体悟,即为“顺应人道,合于天道”。

每次的读书会就如同我个人的阅读,似乎多次都是醍醐灌顶,但又担心岁月流逝,把曾经的热血遗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验证,这些真的是杞人忧天,我们只要带着渴望上路,庆典就在路上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684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