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那个少年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文责自负。】
闲下来的时光里,蒙蒙怔怔的大脑里时不时浮现出,年少时得那些林林总,记忆犹新。
有人说:当你常常追忆过去时,证明你已年老。这句话好有道理,不得不承认,70后的少年的确老了。
我们这群70后人,童年是在四季的风里,在野外田园的花儿上、草上奔跑撒欢的。那时我住在姥姥家,那是一个偏僻幽静的小山村。在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在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常有欢快的歌声飞出来,飘荡在空中。
后来我上学了,才来到父母居住的小镇。当时的小镇,没有钢筋混凝土压铸的高楼大厦,没有车来车往的喧嚣,更没有游乐场。唯一可以游玩之处,就是二十冶公园,而且要两毛钱的门票,所以去公园的奢望,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实现。
但那时的我们,是自由自在的,是开心快乐的。
那时的我们,是背着娘手工缝制的布书包,哼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路小跑上学的人。
那时的我们,是一给同桌闹点小别扭,就用粉笔在课桌上画“三八”线的人。
那时的我们,是对老师谆谆教诲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铭记在心的人;是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的人。
那时的我们,是在玩和泥巴、过家家、弹玻璃球、跳皮筋,拍图片的游戏中,度过快乐时光的人。是走在路上看到铺着方格的地砖,就想到“跳房子”的人。是背着军用水壶,揣着咸菜馒头包子撵着老师春游的人。
那时的我们,是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清楚记得这是最高待遇的奖励,也是我们上进的动力。直到现在,我还固执地认为,我们这些70后的人,是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动画片的人。
如果能活到八十岁,不糊涂,不痴呆,估计还会记得花仙子、蓝精灵,一休哥和小叶子,或许还可以开心地唱上一段《阿凡提》:“我的小毛驴,小毛驴,有个倔脾气,倔脾气,叫它往东不往东,叫它朝南它偏向西。你说怪不怪,怪不怪,你说奇不奇,奇不奇,别它的脾气倔,我和它倒挺对脾气……”
那时的我们,是在家长一大早的叫喊声中清醒的,是在学校的晨跑和哨子声里开始沸腾的,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奋进的,是在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区域中学习和生活的。
70后的我们很是疑惑,当初,那么刻苦,那么用功,那么努力,金榜题名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那时的我们,是唯一看过电影《少林寺》和《纵横四海》三遍以上的人;是听着邓丽君,罗大佑,齐秦,蔡琴等歌手的歌曲长大的人;是一张嘴就会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人。
70后的人欣赏不了,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双截棍”这一类的歌。呵呵,也不怪他们常说70后的人陈旧呆板,无趣,缺乏激情。
那时的我们,是在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田连元的《杨家将》,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和刘兰芳的《岳飞传》营造的评书世界里沉醉着,而且,时常会在课堂上设想着无数的下回如何。
70后的我们是评书演义里最深刻的体会者,也是最完美的接受者,我们这一代人,在演义里接受了中国最传统的民间行为意识和道德观念。
但是,当我们转过身来,却茫然发现,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怎么就看不到那些奇侠义士了呢?从前的这群少年,弄不懂理想和现实究竟有着多少不可逾越的沟壑?
那时的我们,是背着唐诗,读着宋词成长的。那个摇头晃脑故作成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早已读懂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深意。
日子一路晃晃悠悠,从清晨走到黄昏。我们从少年行至暮年。
而今,从前那个少年,已是半百的中年了。在渐行渐远的步伐里,留下的只有回忆。岁月的风霜凝结成了满脸的沧桑和皱纹。
曾经的少年,正在现实的生活里忙碌着,奔波着……疲惫的心灵,已经背负了太多太多的责任和义务。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