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刘宏诏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由郎中蔡邕等人将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共20余万字,用朱笔、以隶书体写于46块,高3米多、宽1米余的长方形石碑之上,再使工匠雕刻,历时九年至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告成完工,树立于洛阳太学门外。是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著作石刻官方版本,后世称之为“熹平石经”或“汉石经”,因仅用隶书一种字体刻成故又称“一字石经”。“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为当时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统一的范本,也成为研究汉代书法的珍贵资料,是东汉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瑰宝。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为了躲避袁绍等人的关东联军进攻,董卓火烧洛阳,挟天子及百万民众西迁长安,太学荒废,“熹平石经”始遭破坏。北齐高澄时将“熹平石经”由洛阳运往邺都(今河北 临漳县),碑石路上损坏严重,运到邺都时已不到一半。隋开皇年间,又将“熹平石经”从邺都运往长安,但营造司竟用碑石做柱子的基石。至唐贞观年间,魏征去收集残存的“熹平石经”时,碑石已几乎毁坏殆尽。后来陆续出土发现“熹平石经”残石数百余块,共计8800余字,部分已散落海外。 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存的“熹平石经”残石共计450余字,内容为《周易》,是现存“熹平石经”残石中字数最多、最大的一块。 于右任(1879年—1964年 今陕西 三原县人)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被誉“当代草圣”。1933年初,于右任因公务到洛阳。在一古董啇处见到一块东汉残石,于是付了2000元半价定金,后委托杨虎城路过洛阳之时,付完余款将残石带至南京。于右任请金石考古专家张鹏一鉴定,确认为东汉“熹平石经”残石,于是他请人修整了这块残石,并于1936年运抵西安存放在西安碑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飞机常常空袭西安。受命保护“熹平石经”残石的张鹏一先是将其埋藏于西安碑林东院。1939年10月,张鹏一将残石挖出,冒险运回老家陕西富平县董南堡村,吊挂于家中一口枯井内,要求家人严格保密。1943年10月,张鹏一病逝于家中,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保护好“熹平石经”残石并交至于右任手中。抗战胜利后,这块“熹平石经”残石先是存放于陕西省三原县民治学校,后又转运到于右任侄子于期家中。1952年,这块“熹平石经”残石重新安置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宋人录‘熹平石经’,多至千七百余字,独未见《周易》,不意后八百年,更得此数百字,吾辈眼福实过宋人,何其幸欤”。于右任一生十分珍爱古代碑刻,呕心沥血二十余年,耗资十余万银元,搜购历代碑石四百余方,称为“鸳鸯七志斋藏石”,全部无偿捐献给了西安碑林博物馆,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62年1月,于右任在台湾写下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964年11月10曰,于右任病逝台北,葬于阳明山上,隔海与大陆相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