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张居正重用,张死后,为何戚继光被调离,李成梁能稳坐辽东?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九日,登基刚九天的小皇帝朱翊钧,便单独召见首辅兼顾命大臣张居正。也正是在这次召见中,小皇帝朱翊钧全面表达了对张居正的信任和倚重。

他说:“先帝在世时称先生是忠臣,今后,凡事还要请先生尽心辅佐。”

他的这番话,自然也正是小皇帝背后的监护人李太后想传达给张居正的话。所以,有了这番话,张居正也从此正式开启了他真正意义的首辅生涯。

在首辅任上,张居正不但针对时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在改革过程中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在北方军事防御上,除特别注重在边疆开放互市,保持贸易往来,满足蒙古和女真人的生活需求外,张居正还格外倚重戚继光和李成梁两位边关将领(当时戚断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使边疆保持了一个相当长的稳定期。

但万分不幸的是,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身为一代权臣的张居正却病死在了任上。

张居正在世时,曾经弹劾张的言官不少,甚至还曾掀起过一次“倒”张风波。

张居正死后,想“倒”张的人却并没有先从张下手,而是把矛头先指向了曾全力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冯保(司礼监秉笔太监,明穆宗驾崩时矫诏成为顾命大臣),并给他罗列了十二大罪状。

此时,早已亲政的万历帝,其实从小就对冯保压抑着一股无名怒火,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发泄。此时一见奏疏,自是很快批复。之后,不但没收了这位顾命大臣的全部家财,还发配他到南京看守孝陵。

清洗了冯保,依官场法则,接下来自是要冲已经死去的张居正下手了。因为这位冯保,正是当初张居正勾通廷,与李太后建立联系的主要桥梁,也是一直支持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两人政治上一体,荣枯一致。

果然,驱逐冯保后不久,一个对政治空气极度敏感的叫杨四知的御史,也终于把死人张居正拿了出来。他上疏列出的张居正罪状,甚至比冯保还多着两条。

万历帝见了,一时间倒有些不忍,毕竟辅佐过他十年有余。

但是,万历帝犹豫,也正是下面臣子的风向标,曾经倒“张”的那股势力便再次抬头,张居正曾经犯过的或没有犯过的罪状,都往张居正身上招呼。到第二年初春,连万历帝都不得不下诏,夺了张居正的上柱国,太师名号,再诏,夺张居正的文忠谥号。随后,又中查抄张居正的家。

不过,这场倒“张”势力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开始借着倒“张”的浪潮,对朝廷人事进行全面清洗。于是,接下来,便是开始针对张居正生前曾经倚重过的所有臣僚下手,遭罢黜的遭罢黜,遭法办遭法办。这其中就包括著名边关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一开始只是被罢调广东,几年后又被劾罢归乡。最终在穷困失意中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

应当说,一代名将戚继光镇守蓟辽,十余年间,蒙古骑兵都不敢“越雷池半步”。

所以,直到此时,问题也来了。当初同为张居正倚重的镇边将领李成梁,为何就没有被卷入这场倒“张”风波之中呢?

其实,这也正是李成梁比戚继光高明之处。要知道,戚继光是一位正直之臣,只一心守边,效忠朝廷。而李成梁则不同,他也守边,也效忠朝廷。但他也同时用从边关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来贿赂朝中权臣。申时行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位具有两面三刀的人物,不但继任了张居正之后的首辅,还在许多言官多次弹劾李成梁的过程中,替李成梁说话,让辽东边患越来越复杂,以致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875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