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二七八:尽性至命
《传习录》二七八:尽性至命
问夭寿不贰。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夭寿不贰”出自《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徐爱曾经同老师王阳明讨论过类似的话题。王阳明点出——“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也就是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描述的是困而知之者勉力向道的姿态。
“尽心至命”出自《周易·说卦传》——“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意思是说,和合顺应于道德也就是趋近天理道义,穷尽事事物物之理也就能尽己、人、物之性,以趋近于天命。这句话最大的意义是解锁了神秘的天理道义和天命——和合顺应于道德就是趋近于天理道义,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就是趋近于天命。
钱德洪向先生请教“夭寿不贰”之说。
阳明先生说:“做学问的功夫,对于一切声名、利禄、嗜好都能完全摆脱放下。但仍旧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牵系萦绕,如此便会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地方。生死念头对于人而言,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所以不容易去掉。如果在这一要害处能看得破、想得透,这颗心才能完全做到畅达无阻。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王阳明讲“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反过来讲,尽性也就是尽心。所谓尽心,就是《中庸》所讲的“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何谓“天下之至诚”,说到底就是彻彻底底地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这个思想由来已久,商汤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武王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都有这一思想的影子,但真正能彻彻底底笃信和实践这一思想的,少之又少。
退回一步,大多数情况下也能信从和持守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唯独到了生死关头,生生地看不穿,参不透。这一类人,不到最后时刻,很难有真正的觉悟。用孟子的话讲,充其量就是个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的困知勉行者。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知之”的方向却是人之为人的必选,一旦背离了这个方向,便终为禽兽。所谓“知之”,其实就是王阳明所讲的“致良知”。
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是为学者可以选择的为学态度,在“学为圣贤”的路上,你奔跑得越主动,也就意味着你越能享受人之为人的人生。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是一种人生状态;贫而乐,富而好礼,也是一种人生状态。君子就是选择在人之为人的路上主动奔跑的人,因为他能主动奔跑与精进,所以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这个意思。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