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反思:一个逻辑的终结(三)

每日反思:一个逻辑的终结(三)

之前琢磨了一个商场的衰败,一个文明的没落,今天琢磨一个人为啥会开始不走运。要想弄明白为什么不走运,就也要看看那些一直走运的人。只有通过对比你才能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只有发现了规律,我们在之后的做事中,才能有章可循,至少是不会太过盲目。

我想到今天的思考内容,我就想到了几个人。巴菲特和利弗莫尔,雷军和贾跃亭。拿他们做比较,也不算太合适。因为我对人家不是非常的了解,我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皮毛。所以我能做比较的也只是从我的视角,能看到的一些皮毛而已。首先在我这里就不认为完全的正确或是符合事实。我只是想通过一些对比来引发思考。在片面的数据前寻找一些规律。

巴菲特可以说是投资界的一棵常青树。至少是从现在看来,他还没有犯过什么无法改正的错误。与他相对应的就是那个曾经富可敌国的利弗莫尔。曾经他的身家就可以挑战整个美国的GDP,但后来自杀了。运气与能力有时是不太好区分的,你只有把时间拉长,才能有所察觉。但就是概率再小的事情,他还是有发生的可能。这就导致,我们无法百分百确定一些事情。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所寻找的规律,可能就是只是局部的,存在一定限制的规律。不过也只能是这样,因为你根本就找不到那个永远不变的规律。他已经超出了我们人类的理解和认知范围。

还是回到巴菲特和利弗莫尔这两个人。一个是长期的价值投资,一个是投机主义者,至少在我们看的书是有这么评价他们的。一个到了现在还在工作,最近还在日本股市大赚特赚的人;一个是已经死了很久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我想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巴菲特,也一定有人想做利弗莫尔。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生命不能单拿长度来衡量,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还应该是自我的感受。又有点跑题了,还是回到今天的话题吧。

我想到这两个投资界的人是为了思考,他们之间做事逻辑的区别。为什么一个逻辑可以持续那么久,而另一个到了一定程度就继续不下去了?我一直说,所谓逻辑就是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你所做的事情,他的因果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你的逻辑就能持久的存在。或是说你的逻辑存在很大的冗余,可以允许一定错误的存在。那么在发生一定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继续你的逻辑。而当你的逻辑容错率非常低,一旦遇到点错误就会崩溃,那么你的逻辑也就无法继续了。这让我想到了那个长期资本公司,一个再小可能性的问题发生,也可以导致整体系统的崩塌。所以你必须要保持你的系统的冗余和容错率。不能因为一点问题就崩溃。你之前赚了再多的钱,只要有一次崩溃,那么所有的一切就全都前功尽弃了。这可能就是巴菲特和利弗莫尔还有梅利韦瑟的区别吧。

这也就是两种逻辑之间的不同,一个能持续的运转,一个会因为一次失误就无法在继续。思考这些是为了我能选择一种更符合利益的方式去投资。而我追求的就是一种可以持续的运行,我一直强调人生是个过程。我需要的就是体会这个过程,我想要更多的经历。我要的是可持续的,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系统。我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这个系统可以持续的进行,然后才是其他。先保证持久的适应性,然后再说赚钱。只要是能持续,那么再小的收益,在时间的不断积累下收益也会变得很可观。

再说雷军和贾跃亭,我喜欢雷军。贾跃亭我认为他也是一个很牛的人,只不过好像走的有点太超前了。我认为两个人比较,贾跃亭太聪明,而雷军更有智慧。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自以为是的去评价别人,因为任何人都有他的优点。而我对他人的思考,只是为了能从人家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你没有资格去评价人家,每个能给你带来启发的人都值得你尊重。

雷军从上学时就一直的成功,到后来的金山,到做投资,再到后来的小米手机和现在的汽车。为什么他能一直的成功,而贾跃亭只是成功了一会呢?他们之间的逻辑和巴菲特投资上的逻辑好像又不一样。但好像我看到的都是稳,有一定的容错率和冗余。巴菲特的投资是总留有大量的现金,现金就是他的冗余,就是他的容错率。所以在任何一次危机面前,他受到的都不是伤害,而是收获了机会。这样虽然不能在疯狂上涨中获取更大收益,但他可以在下跌中买入更加优质的资产。在更安全的地方赚到钱,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优质的资产。这是他投资的逻。那雷军的逻辑又是什么呢?不像贾跃亭那么激进。你看雷军做什么都是后来居上,不去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必要肯定是不合适。他肯定也有很多自己的创新,但只不过他可能更保守一些吧。他会摸着对手过河,先让你们走一段。在已经比较成熟的时候,他在改进完善已有的东西。虽然不是一次创新但决定是成功的二次创新。他是在另一个维度解决了用户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只不过解决的问题不同罢了。你看他和巴菲特有相似的地方,那就追求稳妥。也就是不管你理想多么的伟大,但你首先需要保证的是自己先活下去。只有先活下去才能有之后的各种可能。你不能为了更大的收益,或是一次成功就赌上整个身家性命。赢了还好,但是输了呢?

这让我想到了生物的进化,我们生物的演化过程不也是修修补补式的吗?不是上来就追求完美,都是在不断的修修补补中,通过时间的打磨才变得完美。因为上来就完美是不可的,而且环境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就算你现在完美了,那之后你还会是完美的吗?我们能保持的只能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保持你可以持续的适应的能力。像巴菲特一样,永远拥有大量现金,只有在风险中不被淘汰,你才能在风险过后去享受胜利果实。像雷军一样,等你们把路已经走通了,我在通过不断的完善来提供另一个维度的价值。总是要有人提供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吧。

我琢磨一个逻辑的终结,其目的就是找到如何才能让逻辑持久的方法。通过这几天的思考,我给出的答案就是,保持足够的冗余,保持持续的适应性。你要永远与时俱进,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容错率。不要因为一次错误就被终结掉。当然了,这也只是从一个视角得出的片面结论。如果要想应用于生活,还是要结合其他因素一同考虑。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036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