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怀古之岳飞生平

        清明假期后的周日调休,果然如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的行人却也不多,早早在单位打开电脑,不知为何脑海中忽然浮现出陆游的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放翁可能是没办法见到北定中原的时候了,然而真正的“中兴四将”之首,据说差一点就能打进开封大名鼎鼎的岳家军岳飞,却最终连病榻示儿的资格也没有,冤死在风波亭下。这个亭子究竟是不是叫风波(莫须有)?或者岳飞内心深处是不是主张迎回徽钦二帝?还是岳飞和宋高宗之间在立嗣大事上意见相左?这些都是戏文野史的好素材,无从考证。但我忽然有了那么一点点兴致,从正史的只言片语中深入了解一下岳飞和岳家军。

        现在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在浩瀚的典史中查阅,有了人工AI,用问答的方式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没玩过,这次查一下,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不喜勿喷。

        岳飞的贵人史书上记载是宗泽,宗泽是徽钦二朝的抗金名将,但是出道也是很奇怪,他是嘉佑(仁宗)末年出生,元祐朝(哲宗)的进士,应该说整个年轻的经历都与变法有关。因此宗泽的前半生就是一个考评不错的文官,历任四个地方的县委书记,也没有晋升,一直平调。

        1126年,宗泽已经66岁了,距离去世不过还剩两年时间,这个时候他被任命为宗正少卿,干的却是议和的活,我估计虽然钦宗推翻了父亲的和议书,但是在太原被完颜宗望和宗翰打的满地找牙的童贯实在是不行,愤而辞职的东京留守李纲只能接受宋钦宗把老爹的卖国条款再捡起来向金国议和。

         宗泽这个议和官却不肯议和,虽然没有和李纲战略保持一致,一个主张主动进攻,一个主张主动防御,但抗金的思路是一致的,因此有一点心心相惜的感觉,可惜两人互动没啥史料。朝廷被宗泽这个老头烦的不行,就任命他做磁州知州(今天河北省最南的磁县),让他自己募兵抗金,没想到老头加固城防,还真的挡住了金兵,这也是宗泽由文臣转为武将的历史机遇。

        1127年(建炎元年)看年号赵构应该已经称帝了,史书说是应天,应天不是南京,而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此时宗泽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留守开封警备区司令),这个任命应该是赵构任命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李纲这个时候已经被污蔑出京(开封),和赵构应该已经接上头了(出任右相,虽然才73天),用宗泽留守开封,看中的也是这个老头的倔脾气。

        这一年有一件大事,就是宗泽收编了“八字军”,这个八字军是河北一带的义军,由王彦领导,在太行山一带打游击抗金,宗泽收编八字军的时候特地提了一下主要将领有岳飞,这也是岳飞宗泽初识的版本之一。当然从岳飞的生平看1124年岳飞守孝期满加入了平定军,平定军在太原会战被打散,1126年岳飞进入了相州城,主流史学说投奔武翼大夫刘浩,后来因上表赵构主张收复开封被撤职,然后白身投靠张所,张所把岳飞安排在王彦营中(修武郎),绕了一大圈回归王彦。

        当然也有说1126年岳飞就直接加入了“八字军”王彦,八字军喜欢在脸上刺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岳飞在背上刺字“尽忠报国”,(后人演艺为母亲刺字精忠报国)加入八字军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管是随刘浩还是王彦,岳飞基本上是在1127年归宗泽指挥调配,有一些小军功,被封为修武郎(宋朝军功53阶,此为第44阶)。

         之后岳飞随宗泽转战曹州(山东菏泽),军工上升封为武翼郎(42阶)不管是什么郎,都算是军中小官,然而岳飞首次被提拔为统制(中层)确实是在王彦手下。然而岳飞却因为和王彦意见不合,拒绝执行把守荣河关隘的军令,擅自带兵去了宗泽大营。这个放在今天就是部门经理带着手下跳过分管领导直接找总部领导的大罪,宗泽竟然也没怪罪,说你和王彦不对付就跟我干吧,由此可见,王彦虽然打仗有两把刷子,可是始终怀才不遇也是有原因的,连岳飞违抗军纪这种大事上司都能不了了之,这王彦的情商令人捉急。

        之后在1127-1128年间,岳飞在开封附近阻击金军的战斗中表现不错,让开封城在大战中竟然度过一个平和的春节,岳飞也被宗泽提拔为统制。1128年宗泽背疽发作去世,杜充接任,岳飞遵照宗泽遗命率军守护北宋皇陵,疑兵之计打败金兵,被提拔为武功郎(35级)。

        1129年,杜充为报私仇,排除异己,命岳飞向开封守城将军张用、王善袭击,岳飞期初不肯,但之前有过背叛王彦,杜充用违令斩首要挟,岳飞无奈袭击开封(做的这叫啥事情),张用被逼落草,最后投靠岳飞,王善率部投降金军……岳飞因为这个缺德事提拔为武功大夫(32级),后继续追击王善,提拔为武议大夫(27级),正式由郎升为大夫了。

        1129年11月,杜充放弃北方领土改为长江防御,都统制陈淬率领岳飞戚方守马家渡,杜充令王燮领军15000人接应,可惜王燮不战而逃,陈淬战死,建康(南京)失守,金军直逼杭州,宋高宗逃亡海上。

       这个时候是岳家军最困难时期,岳飞主张敌后抗战,面对逃兵和流言,甚至很多北方将领联名推举岳飞带领他们投降金朝,这个时候硬刚是不行的,容易哗变。岳飞假意答应,安抚军心,暗地率亲兵干掉十几个投降派将领,稳住了军队。

        1130年2月,金兵在明州(宁波)搜寻赵构未果,劫掠金银后欲从秀州(嘉兴)平江(苏州)一带还师北归。此刻岳飞屯兵宜兴(今宜兴),并逐渐收拢江浙安徽一带抗金部队,在常州(今常州)设伏阻击金军,击败完颜宗弼,收复溧阳县城,此刻岳家军就以军纪严明不扰民闻名天下。

        常州之战后,朝廷才知道有岳飞这一支能打的部队,马上命令岳飞配合韩世忠收复建康,岳飞参与了著名的“黄天荡”会战,只不过任务是守住建康南面的牛头山,完颜宗弼在镇江南京连遭败仗,气急败坏,火烧南京,希望在西北龙湾渡江(就是后来朱元璋大胜陈友谅的地方),岳飞率骑兵200,步兵2000从牛头山杀下,造成渡江金兵混乱,斩杀金兵3000人,俘虏1000人,军官30人,这时才是岳家军第一次算得上的大胜仗。

        此时岳飞算是另一位南宋“中兴四将”张俊手下,南京胜利后,张俊让岳飞去守江西鄱阳湖(饶州),此时岳飞不服王彦的死脾气又来了,他亲自押解战俘去越州(绍兴),并会见皇帝,说明南京的重要性,自己不想被调往江西,愿为皇帝守住建康(南京)。皇帝同意了,驳回了张俊的军防文件,岳飞仍驻扎建康,这个岳飞啊,倒霉催的,不是又得罪了张俊嘛。

        岳飞也没回南京,仍然去了自己最舒服最搞得定的宜兴……

        同样6月,岳飞奉命配合张俊去安徽追剿流寇戚方,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对,一年前还在马家渡和岳飞一起死守马家渡的戚方如今已经是要被剿灭的流寇了。戚方不敌岳家军,转而投降张俊(死不要脸的,就是不降你,后来张俊和秦桧一起干的坏事,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像戚方这样的人出主意要害死岳飞!)

        同年年底,岳家军终于有了编制——神武右副军,后改为神武副军,岳飞终于成为了一个……都统制。

        1131-1134年,岳飞在洪州(今南昌)驻扎,主要在两湖流域平定流寇,屯兵九江,此时岳家军编制升级为神武后军,岳飞升为中卫大夫(第9级)武安君宣承使,算是南宋朝廷的中高级干部了。

        1134年,岳家军收复伪齐政权的襄汉六郡,此时是长子岳云与大将张宪大展才能的时期,此二人经过此战,军中威望甚高,这也是后来风波亭上必须陪着岳飞一起死的原因之一,因为岳云和张宪活着,岳家军还会拧成一股绳为主将报仇雪恨。

       此战攻灭伪齐,收复湖南湖北江西大片失地,也使得岳飞成为南宋朝廷最年轻的建节者(清远军节度使,荆湖北路制治使)。清远军是北宋的三十七军之一,南宋沿用了番号,这个时候岳家军才算是正规军,不再是杂牌军了。

        1135年,在剿灭洞庭湖水寇杨么后,岳飞上表请求北伐,之前在攻占伪齐时,高宗的圣旨中已经有一句话是:此战务必以攻克荆襄为上,万不可再提北伐收复汴京之事,说明之前岳飞就想着北伐,而且专门提及汴京,说明高宗担心的并不是北伐,而是还都和迎回两帝,说明朝中有此意见者不少,岳飞的行动看起来并不是高宗一派的。主将手握重兵在外,和自己不是一条心,这个……

       1135年,岳飞上表北伐,其实主要还是全面消灭伪齐政权,只要不提还都汴京和迎回二帝,朝廷都是赞成的,特地将襄阳府路恢复北宋时的旧名京西南路,除了岳飞招讨使升宣抚副使,节度使也由镇宁、崇信的小牌升为武胜军和定国军等大军番号,最重要的是岳飞的官名前可以冠名宣抚河东和节制河北路,说明朝廷对于北定中原没有意见,后来的意见分歧主要是还都汴京。这里面有个小插曲,岳母去世,岳飞请求免职守孝三年,被朝廷夺情启复,也是当时对于岳飞的极大褒奖。

       1136年,岳飞在商虢地区继续和伪齐刘豫作战,也就是河南荥阳一带,应该是一路打到蔡州(河南驻马店市),因为城防比较强,打不下来,只能回鄂州(武汉)。此时岳飞上书赵构表功,书中未提迎回二圣,只说不忘钦宗大恩,赵构大喜,亲自下旨表彰,并提出将刘光世军并入岳家军,“中兴四将”第三个人物登场了,刘光世军并入岳家军,无疑是将岳飞做大成为南宋最大的节度使,此时朝廷必然有人作梗,此人便是张浚(不是张俊,而是后面洞庭湖剿匪的主将),当然出面的人名叫秦桧。

      此时岳飞办了一件看起来很解气,但是很傻的事情,就是找到张浚撂挑子回家守丧,结果酿成著名的“淮西兵变”,赵构派李若虚、王贵三上庐山请回岳飞,张浚引咎辞职相位。这件事情岳飞看起来风光,实际上与赵构的嫌隙加大,一个时不时要甩脸子,反上司的大将,怎么用下去成为皇帝最大的心病。

        此刻金太宗去世,完颜亶继位(金熙宗),金朝政治格局大洗牌,完颜宗望,宗翰失势(三年后政变,主战派重新夺回政权主导),主和派占据上风。主和派第一个建议就是归还钦宗赵谌,高宗大惊,岳飞却在此刻主动触痛赵构心病(逃亡时丧失生育能力),早立养子赵昚(宋孝宗)为太子……

       1136-1139年政变前,金国屡次派人和谈,条件也是越来越优厚,此时岳飞的上书显得与时局格格不入,而同时期的秦桧因为揣摩高宗心意,步步高升,独霸相位。此时的主战派或被贬或被免职,就连主张议和但不满今人条件的左相赵鼎也被罢相。岳飞上书十余次,仅仅是不置可否,赵构已经给足了面子,1138年12月15日,第一次宋金议和达成……

       1139年,金国政变,完颜宗弼,宗干杀死主和派领袖完颜挞懒,重掌元帅兼行台尚书省,1140年金熙宗以河南之地未按盟约为借口,令完颜宗弼起兵10万,分三路攻取陕西、开封和两淮。

       此时除了开封副留守的刘锜有2万兵马外,其余之地借不设防,不得已宋高宗任命韩世忠、岳飞和张俊为三路招讨使,封太保、少师和少保,领兵拒敌。

       行军路线岳飞应该是中路直抵开封,从战报看,西路的张俊和东路的韩世忠均有捷报传回,岳家军也兵抵洛阳,看起来之前的大难题蔡州已经被攻下。当时有三个困难:一是西路和东路兵马虽然告捷,但韩世忠和张俊既不向前,也不支援岳飞;二是开封刘锜在攻下顺昌(安徽阜阳)后观望不动;三是沿途各地的城池均需岳家军亲自把守,朝廷没有后续安置措施。

      以上三点,可以基本断定岳飞向前的军令与其它诸军接到的圣旨旨意并不一致!

       这点从司农少卿李若虚(上庐山劝岳飞下山的那位)的一些记载中可见,李若虚是传达旨意去的,然后有一句:遂不顾矫诏之罪,可见北伐是李若虚的矫诏,原意肯定是叫岳飞按兵不动或者打到某个地方停。

       可惜这个愣头青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出现了“大破拐子马”和杨再兴战死的“小商桥战役”,两次战胜金军主力,当然主要靠张宪。

       后来便是大破朱仙镇和十二道金牌召回的事情了。

       召回以后,1141年1月,岳飞还在淮西和金军干了一仗,此时他以极度颓废,也是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了……

      1141年3月,韩世忠、张俊和岳飞被削去兵权,任枢密院正副使,韩世忠张俊为正,岳飞为副;

      4月,张俊和岳飞在视察韩世忠部队时,张俊挑唆岳飞瓜分韩世忠部队,岳飞不肯,告诉了韩世忠……

       5月,秦桧唆使万俟卨、罗汝楫弹劾岳飞,罪名是1月份在淮西干仗不卖力,似乎是要放弃楚州(淮安),其实1月份一仗究竟打的如何不知道,但岳飞灰心是一定的,因此弹劾也不一定全错,仗肯定没打好,给了敌人一个借口,于是岳飞被罢免枢密院副使,给了一个“万寿观使”的闲差,在江西庐山下闲居。

       6月,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由都统制王贵诬告张宪,同时收买张宪的副手王俊,诬告张宪谋反(张俊这一步棋,看起来不像针对岳飞,倒像是要独吞岳家军,先把猛人张宪干死)。在审讯张宪时,严刑拷打出一个“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这个时候就开始往岳飞身上引了)。

       从6月到11月,万俟卨用尽手段,却始终没有办法弄到岳飞的口供,岳飞不惜绝食抗争,朝廷争议极大。

       1141年11月初七,第二次宋金议和(绍兴和议)达成,此时主和派的势力达到鼎盛,朝中为岳飞鸣冤或者作保的人,要么罢官,要么流放,但随着鸣冤的人越来越多,秦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赋闲在家的韩世忠(资格最老)有一次问了一句秦桧:相国,岳飞岳云和张宪的事情扯在一起,前后的版本有点多啊,您老到底是怎么看的?秦桧说:岳飞岳云和张宪之间的事情虽然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可能有吧(莫须有)……韩世忠愤然回答:可能有…这个你怎么堵的住天下的悠悠众口啊。可见韩老和秦桧的问答翻译成白话文也算是正常的对话,也能理解,不至于光“莫须有”三个字来的莫名其妙。张宪已经“坐实”谋反,张宪首告岳飞,虽然证据不足,所以说一个莫须有很正常。

        1142年1月27日(阴历1141年的12月29)小年夜(肯定是没办法再拖了),岳飞被判斩刑,张宪绞刑,岳云徒刑,宋高宗赵构立即批示:岳飞赐死,张宪和岳云军法从事,杨沂中监斩(看得出,皇帝对于岳飞没啥感情,只是一句军法从事害死了岳云)

        在当晚的大理寺(根本没啥风波亭),岳飞被“拉胁”(用重器猛击胸部),张宪岳云斩首,死前供状只有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时年39岁。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04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