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焦虑与危机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常常听到职场人发出对年龄的焦虑,大家讨论得最多的是35岁职场焦虑,其次是45岁职场危机。

对于职场人来说,如果说35岁要焦虑,45岁说是危机并不过分。35岁和45岁是职场人难以迈过的两道坎。

这坎,来源于人力市场的需求。

在一些基层或中层岗位的招聘信息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超过35岁”的要求。在人力资源眼中,一个职场人从大学本科毕业到35岁,经过12、13年的打拼,人生最年轻有干劲的10年在此,这是为职场生涯选好赛道、打牢基础的最重要阶段。如果这个阶段都没有干出一些被认可的成绩,基本上可以认为此人不可大用了。

这样的岗位往往是一些对专业度、思考性要求不算太高的工作,尤其是一些操作性、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只要是一个用心的人就能学会,一个态度端正的人就能做好。

在一些中高层岗位的招聘要求里,我们要找到45岁的字眼已经不容易了。也就是说,45岁基本上可以说是“职场生死线”了。任正非是44岁创办华为,原因是失业后找不到工作。是不是意味着45岁以后职场就很难有机会了?

站在企业发展角度,45岁到55岁是人生职业发展的最后10年,在企业人员团队当中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人家”了。尽管有丰富的阅历和专业能力,但已缺乏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变差,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和市场形势变化。这个阶段除了少数的高管已经稳坐在公司高层交椅以外,就只剩下一些对专业度或管理经验要求很高的高层岗位会在人力市场上遴选了。

如果说45岁以后创业是一条出路,那几乎可以说那是一条没有出路的出路。毕竟任正非只有一个,创业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试想年轻敢拼敢闯又没有太大生存压力时都很难创业成功,这个年纪还“上有老下有小”,这份危机感不是一般的沉重。

这坎,来源于职场竞争的压力。

职场新人年年有,每年大学毕业生多了去了。25岁的职场人,精力好,加班、出差、熬夜,哪一点都比35、45岁的人要强得多,还往往没有家庭负担和照顾孩子的压力。同等条件下,人力资源倾向于用年轻人,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对于专业度和思考性有明显要求的工作,比如技术型、管理型岗位,对于35岁的限制会相对放宽一点。就是说,到了35岁至少是一个中层管理者,才能感觉到宽松一点。

而对于45岁,基本上是没有职场机会了,但并不是什么也不能做。有些人选择降低一点收入期望,凭借自己的丰富阅历和具体领域的专业度,可以从事一些咨询顾问之类的工作,比如借助互联网平台做一些细分领域的课程,去做企业落地实训。有些人选择从事一些研究领域的工作,可以把专业度发挥出来,获得一些收入。

这坎,来源于对自身的担忧。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说的就是职场人对于自身年龄的担忧。想要降低这种担忧,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自我追赶。在35岁之前,职场人需要跻身中层管理者,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无可比拟的专业能力,让年轻人无法替代。在45岁之前需要成为高层管理者,手握一定的股权或分红权才会有一些保障,并有被公司充分认可的威望和实力。

这样想来,职场人真的不容易,一路打拼,付出过多少努力和艰辛,才能走过35岁的坎,还需要经历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困境,才能跨过45岁的坎。

职场人的存在意义在于,尽管无法明确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每留下一个脚印都是在职场上留下痕迹。能够确定的是,付出总会有回报,与其将生命浪费在不断重复的事项上和无价值的社交上,不如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的劲头和创新发展的理念,虽然在精力和体力上无法与25岁相比,但35岁更成熟、45岁更通透,成熟的人更能把握前进的方向,通透的人更能看懂人生的价值。

职场人,对于年龄的坎,焦虑没有意义,是危机总会到来。为了不被淘汰出局,只有用更多的努力去保持一份核心竞争力;为了不被危机盯上,只有用自身的成熟和通透把优势发挥出来。

职场中年人,与其焦虑,不如更加努力,活出自己的精神,与其担忧危机会到来,不如提前做好深厚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找到前行的路。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221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