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分享:你到底有多想要?
今天上午跑步3公里又瑜伽1小时,满身的汗水黏腻腻,运动之后洗澡是最舒服的事儿了,习惯性的打开播客,随便点了一个没听过的播主名字叫做“自习室”的节目,选了播放量最高的一期来听。
这期内容解读的是一本书,书的名字叫How Bad Do You Want It? (因为还没有中文版本,她们姑且把这本书翻译为「你到底有多想要?」)
这本书,是一场回放运动传奇们人生的高光与低谷的慢镜头,也是一部值得反复去翻阅和咀嚼的案例手册。两位博主讲的精彩极了,在她们的分享中,我总是忍不住去代入自己的运动感悟。
分享一个感受很深的点吧。
在运动中感觉身体达到了极限,其实并没有,是心里觉得自己达到了极限,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而已,此时如果能坚持下去,会发现身体其实还可以。所以高水平运动员比的其实是心理忍耐力。所以在运动中,要时不时把自己推到自己以为的心理极限,一次一次去突破才会进步。不光运动中,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也就是我们说的跳出舒适圈,舒适圈并不准确,是挑战心理极限。
我在最近练跑步时就是如此,每次计划跑3公里,等到了3公里,心里一个声音会说,要不再多跑1公里或者500米?但是心里另一个声音坚定的说,不行了,跑不动了,我这次只能跑3公里了。然后我就真的跑不动了。但是停下来后发现自己的体力很快恢复,说明3公里远没有达到我的身体极限。
书中的部分原文如下:
耐力运动员承受的不是实际的努力,而是对努力的感知(perception of efforts)
耐力运动员 = 忍耐力运动员 (endurance athlete, we endure. )
Just do it 原来还有下一句是Let it go。努力和期待总是相辅相成的。
害羞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过度活跃的内在批评者被投射到他人身上。(Shyness is a form of self-consciousness, an overactive internal critic that is projected onto others. )
马拉松是行为艺术,但最终呈现的是属于自己的showmanship.
体育运动,尤其是长距离的耐力运动,可能是我们一生中能对大脑发起的最大挑战。
跑一场马拉松的过程,是一次从起跑虚焦到冲线高清的自我认知之旅。每分每秒的决定,都让你更清楚自己是谁。
Raw Reality: 直面赤裸现实的时刻,把自己逼到想要放弃,但却没有放弃的瞬间。(The moment of driving yourself to the point of wanting to give up and then not giving up.)
冠军们认为,他们的优势不在于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是已有的能够被更充分地发挥。(Champion endurance athletes insist on their advantages lies not in having more to give, but rather in being able to give more of what they have.)
就像书里所说,让我们都放下「重任」,只看看自己可以做到多健美,多迅捷,多强壮( how fit, how fast and how strong)。人生不妨做些愚蠢的事,只要我们足够想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