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当与时代“同”频“共”振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传统文化,让潜藏在大地中的乡土文化、留存在记忆中的红色文化、徜徉在历史中的中华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与时代“同”频“共”振,绵延不绝。
厚植“同根同源”的认同感,挖掘传统乡土文化,让“情感与共”紧密相连。乡土文化是留住乡音乡情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根基。不同的土地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和人民,但究其根本都是中华儿女,在不同的乡土上绽放出多样的民族特色。近年来,旅游行业崛起,前往“古镇古村”“古建古寨”的游人络绎不绝,有形的乡村文化不仅引来外乡人,也留住了一批批离乡的人。一波波“战国袍”“马面裙”“白族扎染”“蟳埔簪花”的热潮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沾满乡土气息的传统民族服饰、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在哈尔滨、河南、甘肃旅游爆火的同时也让一域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涌现出来,在赞叹“高跷社火”“舞龙舞狮”“打铁花”表演精湛的同时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还有很多乡土文化亟待充分挖掘,在活态传承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系起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共”的纽带。
倾注“同心同德”的责任感,继承宝贵红色文化,让“精神与共”薪火相传。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的革命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凝聚,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中国大地,38岁从容就义;蔡和森把革命干到了需要的地方,36岁凛然牺牲;方志敏怀着报国救国的志向走上革命道路,35岁慷慨赴死。一代代革命先驱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伟大的事业,一名名共产党员用赤诚和忠义书写了不朽的历史,“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红色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闪耀,不仅要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引领文旅产业,让一座座“红色美丽村庄”的地标更响亮。还要继承好、弘扬好红色精神,每个人都要担起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的责任,彰显时代特色,赓续红色血脉,撑起中华儿女“精神与共”的脊梁。
凝聚“同向同行”的使命感,创新灿烂中华文化,让“命运与共”生生相息。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灿烂辉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文明发展中浓墨重彩的篇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爆火走红的故宫“文创产品”、敦煌虚拟技术建造的“数字档案”、火爆出圈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新的科学技术和想法点子让中华文化掀起了创新浪潮,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异彩。中华民族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襟,悠久绵长的中华文化同样充满包容性和创新性,古有“茶马古道”,现有“丝绸之路”,都是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渠道,让灿烂的中华文化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中华文化的创新需要全民参与,汇聚全民力量,人人争当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让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与时代发展接轨,架起人类文明进步“命运与共”桥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