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辄止2024.5.17
育儿难,难于上青天……想要有一个和自己一样愿意为了育儿而不断学习的伴侣更难……哈哈!
为了孩子,同时,也为了自己,我一直在绞尽脑汁地学习、调整、整合自己的育儿方式,就好像,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我没有多大把握确信无疑自己做的就是对的,但我想,我应该是知道什么是错的的。
最近,时常想起《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是的,如书名所言语,家庭,需要觉醒!而觉醒的标志,则是清楚地意识到,孩子的到来,是为了帮助我们成长或者说修行,而孩子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我们将其改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相反,我们应该学习让他们知道且成为他们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做父母,可难道不是正因如此,做父母的我们才需要虔诚地学习吗?
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他们与这个世界初次见面,所以,难道不应该被多多关照吗?从生下来,他们就一直在学习,学习各种技能、常识与知识,我们还希望他们一直学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可是,因为已经做了父母而停滞不前的我们,如何告诉他们人要不断地学习呢?
育儿最难的地方,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对以我的怀疑和否定,是既然我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就应解决而非逃避的处境,还是我们因自身的匮乏和无知而导致的不得不承受的恐惧。
我很疑惑的一点是,为什么即使那么多人知道自己眼下的育儿方式无法育儿,却宁可只是选择无可奈何地说一句“算了,不管了!”,也不愿意试着换一种自己从未试过的方式呢?
近期,和孩子们的相处过程相比较从前更愉悦、更轻松甚至更幸福了许多,说来惭愧,这些转变,不因为别的,正因为我再次做出了调整。就在这样的调整之后,孩子们的转变也随之而来。
当然,改变不会是一劳永逸,每个人身上的问题,也不可能瞬间被“根治”。育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正如育己。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每个阶段的自己和孩子的身上都有着闪闪发光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只是发现这些闪光点。
金维春先生在他的《人生总会有答案》反复和女儿们强调“共修”这个概念。我真的很羡慕“女儿们”能有这样的父亲,他从不认为事业上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也可以是一位合格且成功的父亲,他渴望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一起修行。
由此可见(樊登老师也说过),只有谦虚的人,才会想要不断提升自我。就此,我也认为,可能,许多人,也许看上去很卑微、懦弱,可这并不代表“谦虚”,相反,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傲慢与无知,不仅无知到不知道自己需要学习,还傲慢到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怎么还需要学习?!(不要轻易对号入座)
说回育儿!育儿的时候,最好是,多倾听、少评价;多耐心、少指责;多信任、少揣测;多拥抱,少忽视;多等待,少期望。说到这里,我想起曾告诉过大女儿的一句话(书里看来的):“我们讲话的时候,尽量避免用反问句,而且要多用陈述句。”。
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说到底,真正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哪有容易的呢?不过,现在我倒是认为,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事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