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片段的缘分

      有一种缘分,一见在意,二见喜欢,三见重温。这种事多是发生在我与一本书的遇见。

  比如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住第5年》。

  第一次看到,是在北京。正是我一个人单住的第5年。刚好也是“一个人住第5年”。所以被名字吸引,买了。

  那时看着,只觉得有趣,但没太大共鸣。里面画的很多都是生活琐事。那时的我更多注意是在工作上,强烈的焦虑感近乎吞没了我整个生活,连做梦都在工作,或者在准备工作的路上。全然不觉自己已经几乎没有了生活。

  直到最近,偶然一次在写随笔时联想到类似的日常,好像在哪儿见过?——想了想……想到了那本绘本,想到了它的作者高木直子,然后再去查她的作品,就确定了——我记忆里模糊的那个画面,就是出自《一个人住第5年》。

  跟着又想起来,那时候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对它的名字一见钟情。

  第二次看到,是我特地上网查找印象模糊的那本书究竟叫什么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它的封面。因为它的封面、画风,又想起了更多书里的片段内容。便涌起一种怀念的情绪,想要重温,想要再看一遍。

  于是便有了第三次的再见——我重新买了一本。

  我没有囤书的习惯。否则我看过的书早已堆出了一个小仓库。我从来是看过,用完,留下笔记,书本则当废品卖掉。如果有人要,送人也行。反正就是不会自己继续留着,占地方,搬家也麻烦。

  有时候搬家,房东还会特地叫我不要扔掉书本,留下来。我自然乐意把那些沉甸甸的累赘留在屋里,留给房东自己处置。我自己则一身轻的只带走一个中号行李箱的四季衣物,搬去新住处。

  这趟回来,我也没带一本书。是之后又慢慢堆积起来的。看完还有用的暂时不扔,做完笔记再扔。看完没用了,就扔。

      经常两三个月就有一袋子旧书会被我打包扔到小区旧物回收柜去。就这样,书架还是堆满了——连书架也是我回来后给自己买的简易拼接的临时书架(我身边没人看书,更没有书架,我算是家族中的异类)。

  时隔……差不多有十年了吧,第二次买了高木直子这本书,同样的内容,这一回却产生了强烈共鸣:这就是我现在在过的生活,我想要的日常——主要是状态,对生活的心态。我喜欢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跟(现在的)我一样。

  也才明白,原来十年前的我真正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却直到十年后,我才明白。

  重温这本后,又想看她其他作品。先买了她“一个人系列”的全套。看完后,留下三本内容喜欢的。会反复看。每次看都好像有同类在陪我聊天的感觉。其他的,我只看了一遍(至少我是全部看完,而不只是简单浏览。这样的细读也是少有的),便喂给了回收柜。

  高木直子还有结婚后的新系列。但我比较排斥“家庭类”题材(跟我的原生家庭有关系,有阴影,不想接触),便一并跳过。

  只能说:遗憾,跟她的作品的缘分只能到此为止。

  现在还留着那三本一个人系列的:《一个人住第5年》《一个人的小繁华①》《一个人的小繁华②》,只有这部分跟我的生活有连接点,有共鸣,有代入感,每次看都像有同类陪我聊天。算是一种自我疗愈吧。

  只是这样的疗愈多是碎片,不期而遇的路边风景。有趣,有惊喜,也有短暂共鸣,但更多的是“聚散终有时”——不过是路上恰好遇见,同路一段,之后还是要各走各路的。人是这样,作品也是。

  不过第三次重温,才后知后觉:原来,十年前或者更早以前,我心里真正想要的就是这样的日常,我想过的是这样的日常。只是那时候的心态与真正想过的生活之间差异太大,自己没有觉察,但潜意识替我留住了那次遇见的印象。不然十年后的我也不会有依稀似曾相识的感觉,更不会顺着印象找到索引点,顺着索引点再重新找到这本书,再通过这本书真正看清了当下自己的心态,当下真正想要的,和原来一直就没变过的那种想要——过现在这样的日常。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43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