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饭。

最近陆续收到各个老师对我散文集的推荐语,内心深处感觉惶恐的同时,还有感动。

在文学的殿堂里,我是个十足的年轻人。这么多年虽然一直坚守文字梦想,但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光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我这个文学路上的小学生,除了拼命努力,别无他法。

在很多地方我可以表现得很自信,唯独于文学,我充满了敬畏,那是我夜空中最亮的星。

这么多年在文字的世界里游走,靠文字为生,时间久了都会疲倦,于是在很早的时候,就给自己的内心留了一块自留地,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那里是我文学的圣地,是我对文字最后的坚持。

人是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出生地的。我来自乡土,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记者,在浪迹天涯的媒体生涯中,我一边在别人的故乡游走,一边回忆并记录着自己的乡土,那片还保留着原人意味的土家深山,越来越热爱这片土地。我最终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完成了对故乡的重新认识,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处女作。

有信仰的人其实是有福的,因为我们永远都知道自己要抵达的什么地方。我们如同前往冈仁波齐朝圣的人,一步三磕头,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傻瓜,但只有我们自己的内心知道,信仰是如何支撑我们走过最艰难的时光,依旧还能保留那份纯粹和甜蜜。

因为疫情,这本倾注了我七年心血的作品推迟出版,我曾经一度忐忑,生怕不能如愿,如今终于要尘埃落定,这样的心情,恐怕只有跟我有着同样热爱的文学爱好者们才能理解。

要特别感谢湖北作协李修文老师的推荐——

李砍柴的作品,既深入故土,又连通世界,我们才得以见到:一个乡野之子如何在这世上浮沉辗转,一颗不被驯服的心如何选定了它扎根的地方。这些文字,尽诉了故乡与尘世之美,更道明了故乡与尘世之难;但是,在最艰险之地,作者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饱满的生趣;在最艰难的时刻,作者却一直在对我们进行着温良的抚慰和劝。所以,这个人是个有赤子之心的人,这本书,也是一本赤子之书。

我相信李修文老师一定是认真读了这本书的。不然写不出这样的推荐。

写文字的人往往既自卑又自负。自卑的是生怕作品见笑于方家,自负的是自己心里是有自己的一杆标尺的。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我们似乎也不屑于让它懂。我们不怕圈外人的嘲笑,但是我们真的很介意真正的前辈对我们文字的评价。我还记得我当时在看到这个评语的时候,眼前迅速闪过自己在家乡和他乡游走的日子。我被这段文字深深触动到了。

我读过李修文老师的《山河袈裟》,文中提到他很多年写不出一个字,提到他的四处游走,被困,又被那些看起来最普通最平凡却又最闪光的人拯救,他终于理解,自己的这支笔应该怎么书写,为谁书写。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坚持——我们的书写,一定是去最广阔的江河湖海,去河水的源头,去找到平凡人间的天籁之音。流水线生产的商品,流水线上的我们,会让诗意离我们远去,真正有灵魂的人和其它事物,能让我们内心震颤的事物,都来自于广阔的大地。这其中,最核心的无非就是两个去处,一个是自己的故乡,一个就是它人的故乡。这样的天地,才能诞生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离开北京的流水线工厂,回到能接到底气的地方的原因。北京这个地方什么都好,我很感谢它,成就了我,但我依旧觉得梁园虽好,就是没有人味儿。我还是想去烟火人间,在滚滚红尘里找到一份踏踏实实的幸福。

从看故乡是故乡(只见其表、未见其里),再到看故乡不是故乡(跟故乡的疏离、隔阂、轻视),最后再看故乡是故乡(对故乡的深刻理解、接纳),我们与其说是理解了故乡,不如说是理解了我们自己。

很有意味的是,我们对故乡和自我的重新认知,往往是在异乡完成的。仿佛只有在异乡,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我这个乡野之子,这么多年辗转沉浮,表面温顺,只有自己知道,我还有一颗难以被驯化的桀骜之心。而这样的野性,我在异乡才看清,也才明白,这样的桀骜,竟然源自我的乡土。越是在难以自由伸展的城市里,我越是怀念在乡下广阔田野飞奔的日子。越是看到城市的千人一面,越是怀念乡下那些不曾被驯化的颇有野趣的人。

在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夜晚,我闭上眼睛,就看到故乡的山山水水,想到那些存在了数亿年的老崖,想到那些在山里如野生动物一样在深夜里行走的族人。他们粗鲁、野蛮,没接受过什么教育,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我在城里人看不到的那种气息,那种蒙昧的、野性的,传承数千年的气味,这样的气味,让我兴奋。只有城里的气味让我感觉乏味的时候,我才越发地怀念那样的气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已经是最后一代能够感受到原人意味的山里人了。时代在变化,很多传统的东西,我们在小的时候亲眼见到的很多东西,就这样消失了。每天在我们家对面山崖上或坐或卧的野羊消失了,河里的几种鱼消失了,当我们跟下一辈人说起这些消失的事物,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不禁想起我们的上一辈人跟我们说起山里的老虎、猴子,我们应该也是一样的表情。

我们小的时候,会跟随父母去祭拜山神,这个习俗恐怕传承了千年,如今这个习俗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消失了。小的时候我们看到道士在棺材前一边哼唱一边手舞足蹈的场景,我们的下一代也是很难看到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我们终究要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我想要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父辈祖辈那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我们只有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坚定地知道自己往哪里去。

回家吃饭。敬一杯酒给前辈。留一些念想给后代。这应该是我想要表达的吧?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45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