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间苏秦的奇谋诡计

     兵圣孙武将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各有招募的方式和使用的手段。但孙子将间谍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用间》篇末提到的伊尹和姜太公,也是以战争作为最初目的,探得对方的虚实从而提供战争计划的军事谋主。现在我要谈的人,是用政治手段行反间之实,而从他之所以成为间谍的最初目的来归类,姑且称之为五间之外的“情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战国纵横家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使得秦国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苏秦是东周国都洛阳人,家住乘轩里。在他的成长时期,东周已非天下共主,成了一小诸侯国,活在三晋最弱的韩国的威胁之下。国力虽然渐渐而小,但洛阳毕竟几百年的首都,政治影响力衰退了,商业却很繁荣。“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周以商业立国,本可以如春秋时郑国那般成为小国中的强国,无奈周赧王时期,东周又一分为二,地理上细分为东周和西周,有军只能内战,对外犹如无防。赵国奉阳君李兑评价燕国的话同样适用于周国:“亡国之余也,其以权立,以重外,以事贵”。在这样一个踩钢绳小心翼翼去左右逢源的环境中,民间重商,精英中诞生了战国最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是有客观因素在的。

      一开始苏秦的游说之路并不顺利,他出身鬼谷子门下,然而这身份并不被诸侯认可,以致数年没谈下一个项目。可能与当时诸侯实力最强的魏国有西河学派以及传统强国齐国有稷下学宫,这两大流派影响很大,鬼谷子的纵横捭阖就显得带点旁门左道的原因吧。

      当他首游受了挫折回到洛阳,在家里又受了家人的刺激,从老师传下的各教科书中选出《阴符》重新钻研,悬梁刺股一年多,认为自己读通了,可以试试了。上次游说不售要当掉黑貂裘才能回家让他心有余悸,打算先在家门附近试试,于是求见洛阳城主周显王。

      周显王是将王这个头衔下放诸侯的周朝国王,苏秦求见的时候他还是整个周王朝体系里名义上唯一的王。他很鄙视苏秦不走寻常路却输掉了底裤,左右又没人帮苏秦说话,苏秦的辩论自然就被pass掉。

      再受挫折,家门很近,又敞开着,回去经商是个选择。但是苏秦早就咬紧牙关,经商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于是他筹措经费,鼓动伙伴,西游去秦国。上路时秦国在他的百科条目中是一个变法的国家,国君很开明,重臣很明敏,国力很雄厚,不像周国一潭死水,很适合纵横捭阖。经过一番周折到得秦国,孝公已死,商鞅受诛,秦国已变,变得不那么欢迎外脑。因此,苏秦为秦国准备的一套策划文案被秦惠王给否了。

      这下就很尴尬了,原本信心满满,浇了一身冷水。他难以面对自己,难以面对伙伴。事实上那时即便没有伙伴提出分行李,大家也是面面相觑的。好在还有经费,还可以去其他国家试试运气。而且,在秦国的碰壁也让苏秦忽然生出一个新的绝妙的创意,他要将秦国设立为一个对其他国家都有危害性的庞然实体,然后用这个共同的威胁让除秦国外所有国家团结起来。他将新主意讲给伙伴,使他们又重拾对他的信心,跟随着他赶赴赵国。

      节省着走到赵国,先走奉阳君赵成的路子,可赵成不喜欢他的风格,还是碰了一鼻子灰。这个节段《战国策》有另一种说法,举出来太枝蔓,所以就按《史记》继续说下去。

      是苏秦的人品不行?还是苏秦的策划不行?小伙伴们的信心又动摇了。赵国没指望,还得找下家,去燕国吧。好不容易走到燕国,有一年左右没机会见到国君。经费花光了,小伙伴中苏秦最信任最依赖的一位受不了了,三番五次提出要分行李,被他苦苦劝住。再怎么说也得等他见上燕文侯一面,说说看,不行的话,行李也别分了,一块回老家。为了稳住小伙伴,在蓟都他腆着脸跟一位行商的洛阳老乡借了一百钱,希望能撑到燕文侯召见他的那天。

      此时的苏秦该有多么狼狈,燕文侯是他最后的指望,要是还说不动,不仅回去灰溜溜,将终生成为笑柄,被洛阳人拿来作反面典型。因此,当他终于见到燕文侯,而且非常顺利地一次性说服了燕文侯,苏秦毫无疑问是有重生之感的。

      燕文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之策,但自己觉得燕国的国力还不足以号召其他的国家,建议苏秦再去赵国,赵国如果也合纵,其他的国家就没有问题。因此,燕文侯给苏秦的队伍风险投资,使他们焕然一新。有燕文侯的强力加持,苏秦返回赵国,很容易就见到了赵肃侯,一次性地说服了赵肃侯搞合纵。苏秦得到赵国这巨头第二轮风险投资,俨然已是一只独角兽,这离他在易水边彷徨没有多久,创业公司上市了。

      其后,苏秦说韩宣王,说魏襄王,说齐宣王,说楚威王都异常顺利,六大王一致推选苏秦为合纵长,将六国相印全交给他。他身佩六国相印回洛阳,曾鄙视他的周显王吓得不得了,以国礼迎接。刺激过他的嫂子见他不敢抬头,他的两个弟弟,苏代和苏厉捡起他丢在家里已韦编三绝的《阴符》也钻研起来。借给他钱的,借一还百;跟随他出游的小伙伴各个得到丰厚的报酬,包括那个几次提出分行李的;连家族,不管是父族、母族、妻族,凡是亲戚,挨个大撒币。确实风光一时,扬眉吐气。

这一切,都始于燕文侯的知遇。虽然为了更好履行合纵长的职责,他去了赵国定居,赵肃侯也封他为武安君,苏秦的心中,还是将燕国作为心中的母国——重生父母。

      在赵国,以苏秦的名义发出的盖着六国章子的从约书寄到秦国,秦国立马安静下来,不再四处敲竹杠了。然而,秦国安静了不长的时间就派遣张仪以连横之术破坏合纵。当秦国以连横之术怂恿齐国和魏国一同攻打赵国时,赵肃侯叫来苏秦责怪他没有尽到合纵长的责任,苏秦很惶恐赶紧请求派他出使燕国,联合燕国来给齐国施加压力。

      去燕国,是苏秦在遇到困境时的第一条件反射。离开赵国,他宏伟而独特的创意就此宣告失败。前后三年左右,在历史长河里就像闪电,很炫目,但很短暂。

      到了燕国,苏秦遇到四件事:燕文侯去世了;太子继位,是为燕易王;同年太子娶亲,媳妇是秦惠王的闺女;然后是刚跟赵肃侯干了一架的齐宣王看到燕国的新王年轻觉得可以欺负欺负,起兵打下燕国十座城。齐国简直就是合纵六国大鱼塘里的乌龙,专门搅事的。

      燕易王把苏秦叫来,但不是责怪,而是略带讽刺。说当年燕国资助您当合纵长,可不是为现在合纵联盟中出这样的事,齐国打了赵国打燕国,这不是存心出您的笑话吗。您能不能把齐国占了燕国的十座城给要回来?

      年轻国王的这番话说的苏秦满脸羞惭,三年多一点的时间之前,自己还是落魄之人,多亏燕文侯才能让自己一展才学。现在齐国在跟自己捣蛋,伤害的又是燕国,怎么也得把燕国的十座城从齐王那里说服过来,要不对不住燕文侯。

      见到齐宣王,苏秦对他攻取燕国十城先祝贺后哀悼,这种手法在先秦不少见,一般是君王得了宝物众臣都贺喜唯有一臣来哀悼,产生很大的震撼,强化了规谏效果。苏秦的先贺后悼果然引起齐宣王的注意,他要听听为什么。苏秦跟他说,取十城一时爽,燕王后面是秦王。燕易王是秦惠王的新婿,齐王你得罪秦王了,为了十座城你值得吗。齐宣王果然有点担忧,问怎么办,苏秦建议赶紧还回去,但要告诉燕王是看在秦王的面子上,这样秦王必然欢喜,而燕王十城失而复得也必然感谢你。这样,你就少了两个仇雠,得到两个朋友。齐宣王一听,不错,听你的。将十座城还给燕国。

      十城失而复得令燕易王对苏秦更加尊奉,还有另一位燕国贵人对苏秦青眼有加,便是易王母。易王母见儿子刚继位就碰到齐宣王来欺负,取走十座城,没父亲的孩子像根草。苏秦为她儿子出头,跑了趟齐国,轻巧就将十座城要回来。有点父亲为儿子出头的感觉。在她还是文侯夫人时,苏秦在她眼里与其他来燕国的说客没两样,丈夫燕文侯给了他机会,而一国之君是给过很多人机会的,给机会能中用的不多。现在,苏秦不一样了,可以保护她的儿子了。

      过程不敢瞎编,但结果就是易王母和苏秦好上了。对苏秦来说,他确实前段日子过上了锦衣玉食奢比王侯的生活,在文侯夫人面前,他还是会想起自己布衣站在易水边的狼狈,以及强作镇定走进燕王宫殿被他这一生的贵人燕文侯面试时惶恐的情景。因此,贵妇文侯夫人对布衣苏秦的每一点一滴的温柔,都让他既沉醉又惶惧。后世牟伯融“最难消受美人恩”的诗句很贴切苏秦与文侯夫人私通时的心情,不由自主的爱难以抹去的愧以及抑制不住现在的害怕。

      他们之间的私情没瞒过燕易王,但出乎苏秦的意料,燕易王不仅没有愤怒,反倒更加恭谨对他。苏秦感到不安,自己过界了,自己辜负了,自己还不想死。但必须要有个交代。他既要报燕文侯知遇的恩情,又要报燕易王的手下留情,还有文侯夫人的万缕柔情。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实现,那就是齐国。齐国虽然归还了十城,但始终是燕国的强敌,是燕国的仇雠。齐国不弱下去,燕国无法自安。再说,齐王老是坏自己的事,自己也不能轻饶了他。

      苏秦跟燕易王来了场心照不宣的谈话,他说他留在燕国帮不了燕国多少,让他去齐国能为燕国做更多。燕易王淡淡说,都依先生。随后两人当众默契地演了场戏,君臣翻脸。苏秦像当年狼狈地来燕国,这次又狼狈地离开燕国。

      齐宣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错的,比较有雅量。他见苏秦被燕国赶出前来投奔,就给了他客卿的位子。他虽然被苏秦忽悠还了十城,但不是糊涂人。他喜欢文学,稷下学宫就在他手上达到辉煌兴盛的。苏秦在他这里还算中规中矩,直到齐宣王驾崩,他儿子齐缗王继位,苏秦才开始为燕国弱齐而活跃起来。

      齐国自姜姓国王以来就是经济大国,齐缗王田地继承了偌大的家业,性格本就虚骄,如今更加狂妄,耳朵根子却很软。苏秦劝他厚葬先王以表孝心,他听进去了,厚葬宣王。上行下效,齐国上下以厚葬明孝。苏秦又劝他为自己建宏伟的楼堂馆所以威重于诸侯,他听进去了,大建楼台馆阁,上行下效,齐国一时楼阁纷起。厚葬使齐国重宝埋入地下,失去财货的作用;兴建楼阁,埋山填谷虚耗人力,侵占耕土,经济也停滞甚至倒退。这两样很厉害的,齐国积攒了那么多年的财货大把大把浪费掉,举国奢靡,举国浪费,再大的家底也扛不住一直这样啊。但齐国家业实在庞然得很,一直到燕易王去世,都没看到齐国明显弱下来,弱的比燕国都小那程度,这估计是苏秦的一大遗憾吧。

      与劝齐王厚葬和大兴土木的同时,苏秦还在劝齐王灭宋。本来齐国是伙着三晋一起伐宋的,说好灭宋之后平分。第一次联合攻宋,打下宋国一部分,大家分掉。第二次还没开打,苏秦劝齐王先与三晋合纵伐秦,但自己出兵少少的。再在四国合兵攻秦之时,单独伐宋,大举出兵,灭掉宋国。这一下将三晋和秦国得罪得死死的,埋下齐缗王亡国的由头。

      为巩固在齐缗王这的话语权从而好更顺利更深入地误导齐国国政,苏秦难免要跟本土派大臣争斗。因他在齐缗王那深受信任,本土派大臣只好用刺客去扳倒他。在朝堂上,要不就是在去朝堂的路上,刺客出手了。刺客没失手,苏秦也没当即便死,但刺客没敢补刀便跑了,苏秦奄奄一息。

挨到齐缗王来探视,苏秦忍死对齐缗王说,你要真想找到杀我的人和背后的主使,请在我死后,装作我还没死,将我弄到东市去,五马分尸,昭告全国,就说你已得知,苏秦为燕作乱于齐,这样杀我的人和主使的人就会主动出来,邀功请赏,那时真凶就没法跑了。齐缗王照做,等苏秦死后,将他的尸体拉到东市,五马分尸,按照他的嘱咐下了告示。果然一切如苏秦所料,刺客和主使主动出来认领,齐缗王将他们一一杀了,为苏秦报仇。

      苏秦被送到东市当众五马分尸时,应该还没死透,是领受了这一酷刑的全部苦楚的。而他的痛苦,刺客和主使都看到了,验证了,他们才敢出来。对自己下这般毒手,连燕国人也看不下去,消息传到燕国的时候,他们叹息道:“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说的虽然是齐国,但也是在说苏秦。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苏秦给自己设这么一个毒计,齐缗王你也是糊涂,竟然照做。

      我曾一度猜测那位指使刺客的人是孟尝君,因为孟尝君数度为齐相国,又数度被废。其中某一度可能就是因为苏秦的死,只不过孟尝君特殊的地位以及有人为他顶包,所以才安然无事。跟苏秦争斗的齐国大臣中,也只有孟尝君才有这种手段和派得出刺客。当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猜想。

      苏秦临死前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底牌掀出来呢,没有哪个间谍会这样做啊。我想,他可能是要用这种极端惨烈的方式将这个讯息传到燕国去,告诉一个人,“苏秦为燕作乱于齐”,他曾这么许诺,他做到了,他为此而死了。就像《小径交叉的花园》中德国的中国裔间谍余准为了将英国即将轰炸德国艾伯特这座城市的消息尽快传给德国,余准将他的英国好友艾伯特杀死以便以新闻的方式传播到德国那样。

      那么,当时燕易王已死,他的儿子燕哙不见得知道苏秦和易王两人的默契。即便知道,苏秦也不关心新燕王,没必要泄露自己最后的秘密去向燕哙传达。他是要向谁传达呢?是不是文侯夫人?

若是,他要传达给她这样一个信息,我为你而作乱于齐,报答你对我的爱。

      可能有人会问,燕易王都死了,易王母还在吗?燕易王只在位十二年就死了,登基时新婚,大概及冠左右吧,所以死时不超过三十五岁。苏秦是在燕哙继位的当年死的,所以文侯夫人那时五十来岁,贵族女子能活到这个年龄的不稀奇。何况,按照卢梭在《忏悔录》中的一句话来说是,女人容易老,男人容易死。这样想想就不奇怪了。

      苏秦死后没多久,他传达的那句话逐渐被消息证实,齐国因此对燕国非常厌恶,甚至打算动刀兵。那句话是如何被证实呢,要被那么信任苏秦的齐缗王相信苏秦临死说的那句话不是为找出凶手的诡计而是揭露自己阴谋的大实话?只有齐缗王确信是由燕国宫廷那边证实的才有可能。那么,是燕国的谁证实的?只有文侯夫人才会这么做。她做才具有可信度。如果是,她为什么要做可能危害自己儿孙王国的事呢?只有一个解释,她要向苏秦传达,即便只能单向传达:我知道了,我也不辜负你,不埋没你对我的爱。也因此可知,当年苏秦离开她的时候,她是知道他为何而去的。是为了守护她而离开她,即便是不辞而别。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451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