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制造情绪达到目的
昨晚,六岁的侄儿突然讲,二爸,我想买一只猴子
听了后,比较严厉的质问:你确定要养一只猴子么
嗯嗯
你知道怎么养好猴子么?没回
于是继续讲,要打疫苗,然后洗澡,每天定时喂吃的
要拉出去溜达,生病了你要带去医院检查就诊
如果它打人了,你要道歉
拉粑粑了你要处理干净,你在学校时,不能照顾好,那有什么备选方案么
回:我看视频里面猴子会直立行走,还会表演
这时候有点明白,原来是看了杂技,生出了想要养猴子的想法
看他有些坚持和固执,于是我让他给他爸爸讲,说服老爸后就可以试一下了
后来越说越气,再强调了一遍,他目前自己都照顾不好
养猴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儿,还有会给家里面增添更多的烦恼
……
因为有些生气,说了气话,不一会儿他就睡着了
第二天,他似乎就忘了这事儿,后来我问他,还要不要养猴子,他没聊这事儿
然后去学校接小朋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些孩子放学后,就跑去超市,这仿佛一种“约定”
然后会发现家长会有一些固定的语言模式,有些人会这样讲“不准拿玩具!”
还有的会这样讲“只准拿一样”
有的是这样说“怎么这么小就有选择困难症了”
有时候还会因达不成一致意见,孩子会哭,家长会愤怒
突然间明白了,我们习惯性的通过愤怒和生气来达成一些目的,制造愤怒,而不是真愤怒这是—情绪陷阱,进一步误导我们选择判断和做事
这时候就更理解《被讨厌的勇气》提到的“您打算如何解释我当时的愤怒呢?
回:这很简单。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我自己经历了,看到了,所以理解得更清楚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偏见,和小朋友打交道,老喜欢遵循“爱”“自由”“责任”几个板块去思考做事儿
侄儿最开始提养猴子就是不负责任,梳理完事情和想法才发现是自己的问题
要跳出情绪去思考和做事,也就是有情绪时,先调整情绪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