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郑板桥(上)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竹林七贤,以为板桥也是不尊礼教,放浪形骸一类的人物。

板桥的怪却不在为人,而在艺术。板桥是彻头彻尾的儒家,与道家无关,虽然他在晚年辞去官职,游游于山水之间,他的骨子里流淌着儒家的血。

可见,儒者并不总是刻板的,像孔子、孟子都有非常有趣的灵魂,他们不但可以活泼,还可以极富创造性。这不但表现在为民行政的过程中,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板桥就是这种完美形象的典型。

板桥生母早亡,由继母抚养成人,小时候备尝生活的艰辛,深知百姓疾苦,因此立志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

但他的举业之路并不顺畅,历三朝方中进士,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板桥二十岁考中秀才,可是家中有一子二女,老父衰老体弱,他竟无力维持家计,27岁时不得已放弃举业,出外做了三年的塾师,教授之余,开始从事书画创作,但经济条件仍然没有改善,于是三十一岁的时候,他来到扬州,以鬻画为生长达十年,家境渐入小康。

板桥不忘初心,再拾举业,四十岁考中举人,四十四岁以二甲第八十八名谋得进士出身。

五十岁的郑板桥被任命为范县县令,县令的俸禄比卖画的收入要少很多,却使板桥有了实现抱负的机会。上任伊始,板桥便命人在衙门围墙上开了很多门洞,拉进与百姓的距离,这与阮籍一到东平做太守便拆了围墙不同,阮籍完全是任性而为,因为拆完围墙,他就回京城了,根本就没有办公。板桥还经常深入民间,查访民情。出行的时候,他从不坐轿,更没有鸣锣开道的仪仗,只有两个衙役随行,各提一个灯笼,一个上书“板”,一个上书“桥”。

但是,板桥并不是不讲礼仪的人,他要求衙役杜绝散漫之风,着装必须整洁庄重,否则每次都要略施惩戒,罚钱一吊。

由于政绩卓著,三年后,板桥临危受命调任潍县县令。当时潍县已经遭受洪灾和疫情一年有余,板桥上奏请求开仓赈济灾民,未等朝廷批准,他便开仓放粮了,他说,人都饿死了,再放粮还有什么意义。为了百姓的生死,板桥可以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

潍县上下和各界人士众志成城,很快控制了灾情和疫情,但百业凋敝,仍不断有人逃亡谋生。

为了留住人口,板桥又筹集资金,大兴公共工程,修复城墙,疏浚水道,百姓有了收入,局势马上稳定了下来,可谓一举两得。罗斯福增加财政支出,大兴土木增加就业,被人誉为“罗斯福新政”,那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了。

心怀黎民苍生的儒者,绝不是只会循规蹈矩的庸官,而是敢作敢为,锐意开拓创新,办法总比困难多。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520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