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艺术,有效表达,更好的沟通
【书名】过好这一生的10个真相
【作者】李中莹;舒瀚霆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收获】
1、有效表达自我。当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传递不同信息的方式往往是大不相同的。亲切的微笑,往往意味着喜欢、接受;呢喃软语,传递的是亲密、爱意;高声疾呼,意味着对方很愤怒、不满;沉默不语,则意味着对方不愿与你沟通。
2、我们只能推动自己,不能推动另一个人。
3、我们的大脑和语言之间,有一个奇特的规律,那就是不能接受“不”的指令。
4、日常的交流中,很多人一方面会不自觉地使用“否定式语言”,另一方面由于大脑特性,又无法接收“否定式指令”,于是沟通效率极其低下,尤其是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
“我需要放松。”“我先让自己平静一点。”“他是可以合作的。”“我需要想想,如何能够成功。”
6、当你在和人说话时,要么是在传递信息,要么就是在改变他。
7、无论一个人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要身处一场沟通之中,只要你扮演着说话者或聆听者的角色,你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卷入这场“信息传递”或“相互改变”的风暴中。
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沟通的这两个目的,也不知道交流的真正意义何在。当我们在说话、在表达自己时,我们就需要意识到,我们在做两件事:传递我们的想法,或者试图改变眼前这个人。
8、说话的艺术:
1. 学会复述
比如:“你是说……”“你刚才说……”“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你的意思是……”“看看我是否听得清楚,你说……”
你也可以通过复述,在无意之间修正对方在说话时的困境。比如,对方说:“我不会游泳!”你可以复述为:“你是说,你以前不会游泳?”或者“你是说,你现在不会游泳?”复述的话看似与原话差别不大,但我们的意思已经转变,我们试图传递给对方的信息是“你的未来大有可能!”
2、学会感性地回应
比如,对方说:“吃早餐对身体很重要。”你可以回应:“我吃了早餐,肚子暖暖的,这样一天工作才有干劲嘛!”
分享感受,是一个人接受对方的重要表现。
3、学会假借
有时候,我们在说话过程中不便直接表达个人观点,可以把想说的话转化成另一个人的故事,比如“有个朋友……”“听说有个人……”“去年,我有一个朋友去美国……”
假借另一个人的故事,把我们心里的话说出来,会使对方完全感受不到威胁性和压迫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也使你们的交流更轻松。
4、学会先跟后带
5、学会隐喻
比如,对方说:“我真的太软弱了,所以才会事事不如意!”你可以回答:“你让我想到了流水。流水看起来总是一副很软弱的样子,好像什么东西都能阻挡流水。可是,流水总是无孔不入,最终都能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