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为:贾樟柯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
来源:导筒directube
编者按《风流一代》摄影指导余力为曾作为摄影师与贾樟柯、许鞍华、王家卫、娄烨、张扬等导演合作,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千言万语》《站台》《三峡好人》《桃姐》《山河故人》《明月几时有》等。他也曾作为导演创作《天上人间》《荡寇》等影片,同时一直保持当代艺术创作,是享誉全球的视觉艺术家。在《风流一代》戛纳电影节全球首映之际,余力为特别撰文,谈此次影片视听语言创作方面的尝试
《风流一代》剧照: 雕塑,2001
当贾樟柯给我看《风流一代》的剧本初稿时,我既兴奋,又怀疑。我很兴奋,因为我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项目;但我仍持怀疑态度,因为这部影片其实可以采用一种传统的叙事电影拍摄范式来制作。我的意思是,我们完全可以重新搬演和复制一切:演员、情节、场景……按这样的传统手段来制作一部常规电影。
我的问题其实在于,为什么我们要费尽心思,以这样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制作一部电影?我已经可以预见到很多问题——视觉风格、演员外型的连贯性,等等,会存在方方面面的连贯性问题。贾樟柯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
而随着制作的进展,我逐渐理解了他这一创作方法的深层价值。
《风流一代》剧照: 雕塑,2022
确实,在电影中,我们几乎可以重新演绎和再现一切。但我坚信有一个元素我们无法完全复制,那就是摄影机后面的眼睛。或者换句话说,作者的主观性。
当我们按下摄影设备开关按钮、开始记录图像时,摄影机不仅在捕捉视觉场景,也在捕捉创作者的欲望、意图和观点。
当我们观看贾樟柯多年前拍摄的档案图像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镜头背后那个年轻小伙子的情感充盈。这种主观情感在电影中无法复制,而且能够看到这种主观性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如何演变,更是难能可贵的。
我一直认为纪实主义是一种风格,它不应该是一种教条,更不应该将它视为原教旨主义。它应该有其诗性的一面,灵性主义的一面。我希望能够在这部影片里作出一些探索,找到一些崭新的结构与视听语言。
创作前期,在近一千个小时的素材中,导演根据叙事要求开始进行第一轮筛选。除了影像的叙事信息,更要保证它们的气质与故事主题的咬合度。戈达尔曾经有一句名言,大意是“这不是一个准确的影像,只是一个平庸乏味的影像(This is not a just image,this is just an image)”。意思是说,只有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性,才会有鲜活的影像。在当下生成影像的语境里,它更值得大家去思考。
《风流一代》剧照: 三峡的雨
作为该项目的合作者,将所有这些拍摄于不同年代、不同格式、不同质感和风格的镜头交织在一起,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我来说特别具有挑战性。我们不仅要保持视觉和风格的连贯性,还要确保这些元素相互呼应——它们大多数时候是和谐的,而有时候则是对立的或作为对比的。
所以,我的任务是要保持这些影像素材在视觉风格上的统一性,同时也需要适当地开发一种风格上的推演性,在编织影像之间的关系时,让观众不会觉得有拼贴感,在观赏过程中也不会考虑什么是纪录部分,什么是剧情部分。
从技术上讲,我们对每个片段的可塑性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包括音乐蒙太奇剪辑、不同画幅比的过渡,使用静帧或较低帧速率、通过叠画重新组合图像等。
这部电影也是对默片和所谓先锋电影的一次致敬。它试图重新发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自由表达的纯粹与诗意。
其实电影和摄影有着同一个DNA,这个DNA就是对现实进行机械化记录,也就是说,它自带一种对现实的模仿逻辑。但我个人觉得,这个逻辑是值得反思的。
记得以前在比利时求学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会去皇家电影资料馆看上一到两场默片,它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最大的无声电影资料库,这段观影体验给我将来的影像训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真的很激动,因为看到这些作品,我才发现原来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电影语言的演进是多么天马行空,多么有趣。纵观整个电影发展史,尤其是在无声电影时代,确实有一些作者还是会去想像如何超越电影对现实的模仿逻辑。
《风流一代》工作照: 余力为与贾樟柯,2001
从最早期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的《月球狂想曲》,到德国表现主义,以及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的超现实主义,玛雅·德伦(Maya Deren)的先锋电影,到比较近代的作者如贝拉·塔尔(Béla Tarr)和沙鲁纳斯·巴塔斯(Šarūnas Bartas),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演绎着无声电影的美学倾向。
当我们回顾这个电影传统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反思:究竟电影还有没有可能回到它作为一个天真烂漫、充满想像的“幻觉师”“魔术师”的原点呢?
尤其是在当下,电影的工业属性越来越强,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自己也会觉得在电影专业领域里可以做的探索与尝试越来越少。大家都变得故步自封。
其实这次《风流一代》的创作意图可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以过去时态构建并演变为现在时态的故事陈述。它是以更为凝视的方式去表达其内容,展示了今天作为作者的贾樟柯如何审视他过去拍摄的镜头之后的情感。它给电影方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贾樟柯在以一种更亲密和内省的方式与观众分享他的视野。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见证者和故事讲述者,贾樟柯做出了运用非常当代的手段去揭示历史的勇敢尝试。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542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