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故事 | 巴黎博物馆饕餮盛宴之二
如果说伦敦的完整博物馆收藏是“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那么,巴黎的完整博物馆收藏则是“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
巴黎的艺术收藏是这样的:
卢浮宫:座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主要展出1860年以前的艺术品和文物,包含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古代东方、古希腊罗马和古代埃及六个门类,藏品数量在40万件以上。
奥赛美术馆:巴黎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收藏1848~1914年的绘画、雕塑、摄影作品等,位于塞纳河左岸,与罗浮宫遥望,前身是巴黎重要的火车站之一。其中最高层五楼展出1870年以后的印象派画作,也是最精华的一区。
蓬皮杜艺术中心:以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为主,现代艺术指1905~1965左右,当代艺术则是1980到现在,并不局限于只有绘画或雕塑,还包含装置艺术、多媒体及其他不同形式。
如此可以知道,三个博物馆按照年代划分,三个都看过才能看全巴黎的艺术收藏。
卢浮宫 Musée du Louvre
卢浮宫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建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王宫,现在是一所综合博物馆,亦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是巴黎中心最知名的地标。
卢浮宫的建筑物始建于1190年左右,并在近代曾多次进行扩建,今天所见的模样是一个巨大的翼楼和亭阁建筑群,主要组成部分的总面积超过60,600平方米(652,000平方英尺),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艺术作品与考古文物。卢浮宫博物馆在1793年8月10日开幕,正式对公众开放,平均每天有15,000名游客到此参观,其中65%是外国游客。
20世纪70年代,游客人数和展品数量持续增长,将1848年以后的艺术品转移至巴黎奥赛美术馆变得极为急迫,卢浮宫自身也需要经历一次彻底的改造,以构建先进的展馆结构,方便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游览。
1984年,“大卢浮宫”计划启动,于新千年中完工,对占地40公顷的整片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划拨出了约6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用于技术服务、学术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面积增至原先的5倍,而用于接待游客和向其提供服务的区域更是扩大了13倍。玻璃金字塔是这次重修的象征,它于 1989年落成,矗立在拿破仑庭院的中央。
玻璃金字塔由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建造,是博物馆的主人口。游客经玻璃金字塔进入博物馆地下一层,再由那里前往存放展品的三个展馆:北部的黎塞留馆、环绕着方形中庭的叙利馆和沿着塞纳河的德农馆。
卢浮宫,是巴黎我最想去的地方了。
抵达巴黎机场,站在了巴黎的土地上,那期待就有了孩子似的迫不及待。
可再三斟酌后,我还是将卢浮宫之行放在了我在巴黎的最后一天,只因为那一天是周五,卢浮宫开放到晚上21:45。
去卢浮宫,不能错过什么?有限的时间要怎样利用呢?
“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中《巴黎卢浮宫》一书主要介绍的是绘画,有很少量的其他艺术品;日本井初洋一郎的《卢浮宫名画如此有趣》是日本人的视角;我最喜欢的是一本已经买不到的2011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蒋勋的卢浮宫》。买不到,我的办法是去图书馆淘。
其实,我最需要的,是一本能让我在一天时间里看懂卢浮宫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书。
卢浮宫太大,我在巴黎的时间又是有限的。
蒋勋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他说:“我想写一本卢浮宫导览的书,按照年代的分期,从最古老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开始,看到希腊、罗马,看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看到巴洛克的富丽堂皇、洛可可的细腻精致。“
他说:“设想一个阅读中文的游客,可以带着一本书,慢慢在卢浮宫里徜徉欣赏,不慌不忙,但也不会遗漏重要的作品。”
这本书的初衷与我竟是这样的契合。于是,在通读了这本书后,我真的就是带着这本书走进了卢浮宫。
蒋勋曾在年轻的时候为来自台湾的游客作导游,讲解卢浮宫。那时,其实也包括现在,旅行团留给卢浮宫的时间一般就只有2小时,指定要看的就是所谓的“镇馆三宝”。可卢浮宫太大了,真正到达“三宝”面前时,只有几分钟拍几张照片的时间,其余的时间都在“小跑步”,在赶往下一个“镇馆之宝”的路上。
能够安排一天的时间,没有压力地逛卢浮宫,有时间留在任何一件喜欢的作品前驻足欣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那一天,我是早晨9:30来到卢浮宫,10点前进去的,带着一本书,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十小时,在里面细细品味。
慢慢地,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宁滥勿缺,而是选择想要看的,然后一件一件地找到、欣赏、品味。
我预订了Audio Guide,一天下来,竟将两台机器的电池用完了,足见我的认真,更见我的尽兴!
卢浮宫的太大了,也太过奢华,每一层楼都好高,又因为是古代的建筑,扶梯很少,电梯不多又难找。三个馆各自独立,几乎每次都要回到地下一层才能去往另一栋楼。
所以,即便有了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想要畅快地逛遍卢浮宫,依旧是极为辛苦的一件事。
不过,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真漂亮,以金属和玻璃构成,是完全现代的极简主义风格,与古老的卢浮宫建筑相结合,有着跨越时空的和谐统一,且拥有完美的实用性,钦佩,也颇感自豪!
古埃及:
卢浮宫的古埃及文物超过5万件,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4世纪。拿破仑在1798年征服埃及,随后推动大批学者赴埃及研究古埃及文明,并直接搬回很多文物。
这个“书记坐像”由雪花石雕刻而成,是公元前2350年的作品,依旧保留着完美的色彩,下裙为白色,皮肤褐红,头发为黑色,色泽鲜明,栩栩如生。
右图是哈托女神与塞特一世,是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作品。埃及法老王塞特一世于公元前1175年去世,从人间进入天界,由头上有牛的双角及太阳图案的哈托女神带领,进入神的世界。
古埃及文物的古老悠远,色彩的靓丽,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也叫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两河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
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个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上帝以七天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板)。
下面左侧第一张图是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汉谟拉比王(Hammurabi)统治巴比伦王朝的时间是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古代巴比伦信奉太阳神沙玛什,他同时也是正义之神,明辨善恶,相当于近代法律的判断者。因此,在这块高达2.25米的石碑上,碑额上端是坐在椅子上的太阳神沙玛什,他头上有盘成牛角状的高冠发饰,下身穿一截一截的长裙。太阳神的右手执权杖,正在把权杖交付给站立的汉谟拉比王。
石碑的下方占整块石碑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法典的内容,以楔形文字记录着当时社会诉讼依据的法条规则。
汉谟拉比法典是巴比伦王朝的珍贵文物,也是人类古代社会最早的法律记录。
最右侧的图是波斯彩砖城墙和弓箭手。
两河流域的文明发展至公元前6世纪,出现波斯帝国,统治者是与希腊对抗的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的统治时期在公元前522一前486年,是波斯帝国全盛时代的君王。
这件文物以彩砖砌成,彩砖所使用的釉料丰富而艳丽,以绿、黄、褐、蓝几种颜色为主调,是后来影响中国唐代出现唐三彩的釉料。彩砖上以拼图方式塑成的弓箭手,手拿武器,似乎在守卫帝国的城市,是波斯文化的艺术杰作。
古希腊和罗马:
希腊文明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崛起,是影响欧洲和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它的建筑、哲学、戏剧、民主制度、逻辑思考、语言、律法、美术等被之后的罗马帝国全面接受并继承,是建立西方文明的基础。
米洛的维纳斯
卢浮宫这件高达两米的维纳斯雕像因为是在希腊的米洛岛发现的,所以被称为“米洛的维纳斯”。它是希腊艺术的杰作,也是卢浮官三件镇馆之宝中最重要的一件。维纳斯是希腊的美之女神,她的希腊名字是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维纳斯是罗马帝国时代为她取的拉丁文名字。
1820年,这件双臂残破的雕像在希腊被发现,认为是公元前2世纪大希腊化时代人体美学的精品。或许因为双手失去,更可以单纯观察人体的线条变化,充满韵律感,展现了希腊人对美对向往。
此外,认真观察维纳斯的神态,她端庄内敛,气质高雅,在雕塑中展现出一种非凡的内在美,是艺术上难以达到的境界。
维纳斯,她就在那里。
在卢浮宫,很多雕塑就直接摆放在大厅里,没有玻璃罩,也没有护栏,但人们都主动不去靠近,不去触碰,更不会损坏。
维纳斯就在那里,只不过她处在一个高一些的位置,周围有一圈低矮的护栏。但是,就连那个护栏也没有人靠近。人们主动退到稍远处,驻足观看,你的视线不会被阻挡,可以一览无余。偶尔有人到前面拍照,然后会快速离开,也因此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与维纳斯的单纯合影,不会有其他游客乱入。
这,也是一种文明。
萨莫特拉斯胜利女神
胜利女神是卢浮官三件“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刻,是公元前190年的作品。
这件巨大的女神雕刻,连同下面船形台座高达三米二八。这件作品一直陈列在卢浮官南廊人口的大楼梯上,观赏者可以从阶梯不同高度欣赏这件作品双翅展开,飞扬而意气风发的动态之美。
古希腊信仰胜利女神,相信战争的胜利归属于女神保佑的一方,她会展开双翼,飞临胜利者战船上方,轻轻落在船头。
这件杰作正是表现胜利女神飞扬并要落在船头的那一刹那。这是一件动感十足的作品,猎猎海风和翻滚的海浪都在胜利女神扬起的双翅和翻飞的裙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到风的流动,浪花的飞溅。
上面最后一张图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的雕刻家卡诺瓦于1793年创作的作品,名为“爱神吻醒普赛克”。
卡诺瓦将展翅的爱神描绘成沉迷于爱情的少年,深情地吻醒肉体死亡的普赛克,使她在完美的爱中复活苏醒。
普赛克大梦初醒,仰身双手环抱爱神,爱神低头相拥,高高立起的翅翼仿佛在风中颤动,这是新古典主义唯美的极致。除了精巧的雕刻技法,内含的纯净无瑕更使人流连迷恋。
意大利文艺复兴:
米开朗琪罗:
这两尊被命名为《垂死的奴隶》和《反抗的奴隶》的雕塑无疑属于卢浮宫最著名的雕塑行列。作品中光洁的肌肤与未经打磨的粗糙部分构成对比,是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常见表现手法。将“被囚禁的灵魂”从大理石中“掏”出来,是灵魂要摆脱肉体枷锁的束缚,米开朗琪罗使具象的视觉艺术提升到哲学性抽象思维的层次。
达·芬奇:
出生在1452年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高峰时期的人物,是一位天才,他将透视法与解剖学发展到最成熟的高度,辅助以他个人在科学、哲学、工程、物理等不同领域的卓越才华,使他的绘画呈现一种特殊的美学品质。
达·芬奇传世的绘画作品不多,油画作品可靠的不超过十五件。卢浮宫得天独厚,拥有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五件作品。这是因为达·芬奇在晚年受到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带着他的作品到了法国。
《蒙娜丽莎》是卢浮宫的第三件“镇馆之宝”,也是最受欢迎的藏品。在卢浮宫,在几乎所有的拐角处、岔道口都有去往《蒙娜丽莎》的路标。达·芬奇以其迄今无人能够超越的绘画魅力造就了这件西方美术第一名作。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商人乔孔达(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1503-1506年之间,达·芬奇在最成熟的年龄创作了这张肖像画。
《蒙娜丽莎》之所以迷人,是因为这迷人的微笑里包含了太多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东西,站在画作前,你能清楚地感知那温和微笑的神态里有着永远琢磨不透的情绪。在绘画中绘出人物的气质已经很难,绘出微笑和眼神中的神秘,唯有达·芬奇一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以,在500多年后的今天,达·芬奇和蒙娜丽莎依旧神秘,依旧被奉为无可企及的存在。
这是对画作的了解,可真正来到现场,我根本看不清楚它😂
因为美好,因为被关注,它多次遭受伤害,也因此被更加严格地保护。
画作不大,却是被隔挡得最遥远的作品,第一次,在现场看还不及书籍图片中清楚。
所以我说,我在所有画展中被迫站得最远看得最不清楚的画作,是《蒙娜丽莎》😂
被保护得极好的世界第一名画:
读过美国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达·芬奇传》。在达·芬奇生活的年代里,并没有一双慧眼识得他的绝世才华。可他的好奇心,他聪慧灵活的头脑,总吸引着他去探索他发现的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天地。他年少时没有读过多少书,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探索都源于他的兴趣和敏捷的思维。他很快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所以他一边结交懂得数学的朋友一边认真请教。也许在世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总是把时间花在那些无法理解的无聊事情上。现实中,绘画的机会总被波提切利等人抢走,建筑设计的机会也没有得到,那时,他绝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可中国有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那些曾在芬奇大师周围活得热热闹闹的人们,也许有所成就,可迄今为止都无法被模仿和超越的,就只有达·芬奇。他的画作早已不是单纯的画作,内里包含的莫测、隐晦、幽深、神秘…….都呈现在迷雾一般的朦胧微笑中。
看到《岩间圣母》啦。还记得一年前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看到另一幅《岩间圣母》时很有些遗憾,总觉得巴黎的一幅更好些。如今两幅《岩间圣母》都看到了,心满意足,如愿以偿啦✌️
达·芬奇在卢浮宫的传世画作,我看到4幅。
拉斐尔:
文艺复兴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拉斐尔受达·芬奇的影响很大,但他的作品中没有达·芬奇诗意的神秘和朦胧,对物质的层次却有更精致的刻画。
拉斐尔画作中的圣母美丽温柔,被认为是女子最美丽的标准。
法国画派:
安格尔: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是19世纪法国画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新古典主义追求唯美诗意的表现,试图在当代人物肖像中建立古典精神的完美崇高,安格尔在同时代人物的肖像画中表现得特别成功。
下面的第一幅作品是安格尔的《里维埃小姐》,作于1806年,那时新古典主义正处在全盛时代。作品中安格尔以完全素净的方法,描绘出少女天真无邪、娴静优雅的笑容,呈现出内在平和温柔的心灵世界。背景的风景部分深远安静,灰蓝色的天空悠远通透,这是安格尔崇拜拉斐尔,直追拉斐尔美学的表现。
在西方绘画中,东方裸女充满神秘和幻想性,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男性画家笔下的长久主题,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无疑是个中翘楚。卢浮宫藏有安格尔的《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以及《大宫女》,这些是安格尔最典型最出色的作品。
下面最后一幅是《大宫女》。斜躺着的裸女靠着软垫,右手持着一个孔雀尾羽做成的扇子,缓缓回头一瞥,极具魅力的眼神留下无限遐思。
雅克-路易·大卫:
下面左侧的画作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巨型画作真实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Pope Pius VII)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和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作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
大卫在政治上历经波折,最后成为御用画家,其个人经历充满矛盾和荒谬,但在对法国历史的记载上,大卫无疑是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这个加冕图是大卫在艺术上的巅峰之作。
右图是大卫的《萨宾妇女》。
画作中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罗马传说。
罗马建国,国王罗穆卢斯担心族中缺乏女性,会影响种族生育繁衍,便发动抢夺邻邦萨宾的女人。
三年后,萨宾国王领军前来,要夺回自己的女儿,但是他的女儿赫尔西莉亚(Hesilia)已经是罗马王罗穆卢斯的妻子,并且生下了小孩。
这个古老的传说一直被解读为抢夺与争战,是强权下的产物。
大卫赋予了画作更深刻的主题,把《萨宾妇女》的场景从“抢夺”改换成“和解”。
画面中一位穿白色衣袍的女子双手张开,阻止罗马与萨宾的战争。她是萨宾国主的女儿赫尔西莉亚,代表纯洁、善良、和平,为了维护身边众多婴儿的生命,她奋不顾身,冲入激战双方之中,要求停止争斗。
大卫说:“我要纯粹的——希腊!”他将完美、纯粹、洁净重现在画作中赫尔西莉亚的身上,她是古希腊女神的化身。
卢浮宫,名作还有很多:
上面左图是保罗·委罗内塞的《迦拿的婚礼》,为油彩画布,创作于1562—1563年,666 × 990cm。
保罗·委罗内塞是现代装饰画的奠基人,这幅以舞台布景透视法描绘的光彩夺目的油画原用于装饰威尼斯本笃会圣乔治马焦雷修道院的餐厅。画作色彩艳丽,尺幅巨大,以呼应整个城市在富有基础上追求的奢华与享乐风潮。
《迦拿的婚礼》是《圣经·新约》中的一段故事,描述耶稣到了迦拿,应邀到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做客,婚宴进行中间酒水没有了,主人有些尴尬。耶稣叫仆人把水罐搬出来,结果水罐中原来的水都变成了酒,给婚宴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
保罗·委罗内塞大胆颠覆传统,把《新约》这一段故事绘成威尼斯的盛大宴会,用十五个月的时间画了一百三十多个人物,色彩强烈,各具动态。
右图为法国画家泰奥多尔·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这幅巨幅油画于1819年在沙龙展出,“梅杜萨号”帆船战舰遭遇海难后,一大批船员被抛弃在塞内加尔海岸外的深海中漂泊了12天,期间149人罹难。席里柯听闻这场惨剧后深受震动,选择描绘15个生还者望见远方那艘使他们获救的船只时的高潮时刻,画面爆发出一场强烈的情感和激情。
席里柯改写了法国美学,以一个震撼人心的船难事件将法国艺术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
徜徉在卢浮宫目不暇接的艺术盛宴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偶尔走过展厅中的玻璃窗,眺望出去才发现外面早已是幕色渐合,华灯初上了。略有些俯瞰角度的卢浮宫,是只有在夜晚仍身处卢浮宫中才能拍摄到的美景。
周五晚上六点后的卢浮宫,人很少,很悠闲,可以有心情在一件展品前坐下来,细细品味,是可以释放心灵的悠闲时光。
出来时从倒金字塔下走过,那是一种女性优雅中带着孤傲的优美,极漂亮!
那时已是晚上8点半了,大厅空旷。
忽然觉得,能够看到这样的空空荡荡的卢浮宫,才是卢浮宫真正的知音之人。
天色完全黑下来了,夜晚的玻璃金字塔,褪去了白日里的拥挤喧杂,唯留下静美和奢华。
蒋勋在他的书里说:
夜色中我站在卢浮宫前空阔的广场上,回想这一天里我的卢浮宫之行,算不上圆满:有些展品不在展,是为遗憾;又或许我还是太贪心了,我的卢浮宫之旅依旧有着很多“小跑步”的经历,远算不得从容。
当然,回想这一日装在心中满满的收获,不虚此行。
如今,慢下来,有了时间细细整理这次旅行的收获,从最初的读书储备、作旅行攻略,到真正走在这些博物馆中,站在每一件作品前,再到如今再次回归书籍里重新品味那些作品蕴含的深厚的内涵和文化,我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在层层深入,从表面的观感,到涵盖的文化,再到哲学高度的思考,实实在在地感到了自我提高。
所以,旅行归来,我很愿意花时间整理这些文字,也再次体会着这些传世佳作的美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