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反驳毁了关系:4个策略改善你的沟通方式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惯性反驳。习惯性反驳是一种在对话中不假思索地对他人观点进行反对的行为。它通常源于一种防御性心理,个体可能因为害怕被否定、失去控制感或是认知失调,而自动地反驳他人,即使这些反驳并不基于理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这个词的理解,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李家的独子,小李,刚刚从大学毕业。在一次家庭晚餐中,李家餐桌上的气氛异常的紧张。
李爸爸:“小李,你近期有没有考虑过参加社区志愿服务?”
小李:“志愿服务?我哪有时间,我忙着呢。”
李妈妈:“忙什么呢?你不是刚刚完成了学业吗?”
小李:“学业是完成了,但我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小李的习惯性反驳让家人感到无奈。他们尝试与他沟通,但每次对话都以小李的反驳告终,这使得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李爸爸:“小李,我们只是希望你能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拓宽视野。”
李妈妈:“我们当然知道你有计划,但参与社区活动也是很好的经历。”
小李:“如果你们真的了解我,就会知道我不需要这种经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的习惯性反驳开始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有一次,小李和他的朋友小陈正在咖啡馆里讨论即将到来的大学同学聚会。
小陈:“小李,你听说了吗?下周我们班要举办同学聚会。”
小李:“同学聚会?那种事情有什么意义?大家只是互相炫耀罢了。”
小陈:“也不是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和大家重聚,分享各自的经历。”
小李:“分享经历?你真的相信那些人会真心分享吗?我敢打赌,他们只是想展示自己过得有多好。”
小陈:“小李,我觉得你有点太偏激了。不是所有人都像你想象的那样。
小李:“偏激?我只是说出了事实。算了,我不想和你争辩这个。”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习惯性反驳的倾向,这通常表现为三个显著特征:一,他们难以接受他人的观点,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二,他们往往不愿承认错误,逃避责任,不愿面对自己的过失。三,他们更关注于赢得争论,而非真正关心问题的本质或他人的感受。
为什么会出现习惯性反驳呢?
1. 自尊心强: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很强时,他们可能会更加敏感于任何可能被视为贬低或忽视的言论。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反驳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价值。这种行为在大众中很常见,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自尊心,只是程度不同。
2. 防御心理机制:
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威胁或不适时的自然反应。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受到质疑时,他们可能会本能地采取防御态度,通过反驳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种心理在大众中普遍存在,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防线。
3. 害怕被他人忽视:
在社交互动中,人们通常希望被听到和重视。对于那些害怕被忽视的人来说,反驳可能是一种确保自己观点得到关注的手段。他们可能认为,如果不反驳,自己的声音就可能被淹没。这种害怕在大众中很普遍,因为社交认可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4. 环境因素:
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对其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鼓励辩论和竞争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反驳来表达自己。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可能影响个体的交流方式,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这可能导致个体在交流中更倾向于反驳。环境因素在大众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社交环境都是独特的。
1. 专注自我:
有时候我们反驳别人,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显示自己很重要。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会专注自我。当你想反驳时,先告诉自己,“我想反驳是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我很重要。”然后提醒自己,你本身就很有价值,不需要通过反驳别人来证明这一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内心更加坚强。
2. 控制情绪:
当别人给我们提建议或批评时,我们可能会反应过激,把小问题看成是对自己的攻击。这样我们可能会生气,让情绪控制了我们,导致问题变得更糟。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控制情绪,先冷静下来,不要让情绪影响我们的判断。
3. 提高交流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倾听、表达和协商的技巧来增强自信。
倾听:当别人给你提建议或批评时,即使你很想反驳,也要先忍住,耐心听完对方的话,不要打断他们。
换位思考:听完后,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这不仅是为了理解对方,也是为了打破自己的思维习惯,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这样做既能尊重他人,也能保持自己的立场。
4. 增强抗压能力: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让自己在压力下也能保持冷静。
课题分离:不是所有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需要接受。我们需要分辨哪些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哪些不是。只接受对自己有益的建议,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
自我抚慰:做一些让自己放松和快乐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当我们心理更强大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摆脱习惯性反驳,是成长和变得更强大的开始。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能够同时接受两种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生活,这是真正智慧的表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