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楼照进现实——读《一曲流水红颜寞》有感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个五月,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一笑作春风老师的《一曲流水红颜寞》,突然涌起了再看一遍《红楼梦》的冲动。
01 在这里与红楼重逢
第一次接触红楼,大约在初中,约莫就是薛宝钗进贾府的年纪。然而在书中的主人公已经情窦初开、文采斐然、人情练达、长袖妖娆的时候,我还懵懂得很。那些爱恨纠葛,复杂的家族关系,各人命运的隐喻,诸如此类的一概不知不晓,只是爱上了里面的诗。像最为经典的金陵十二衩判词,《枉凝眉》等十多首曲,《葬花吟》等黛玉自提诗,什么大观园的题咏、元宵灯谜诗、菊花/梅花诗、柳絮词林林总百余首,看到喜欢的,就细细摘抄下来,满满的一个笔记本,得了闲就一遍遍的品读。
再后来,红楼又变成了一个谜。那时候CCTV10频道推出了一个百家讲坛栏目,其中有一个专题就是刘心武老师揭秘《红楼梦》。什么贾府婚配之谜,秦可卿出生之谜,贾元春原型之谜,妙玉身份之谜……每次中午从学校回家匆匆吃过饭,将原本已经少得可怜午休时间一再压缩,看完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了,方肯睡下。
而大学以后,尤其是工作以后,红楼就渐渐远离了我生活,成为一个朦胧的梦。
一别十余年,没想到会有机会,再与红楼邂逅,而这一份缘,得益于春风老师的赠书。
在作者如诗般的文字里,诗词为心玉为骨的黛玉、人情练达冰雪晶莹的宝钗、精明强势的凤姐、豪爽纯真的史大姑娘、风情万种的秦可卿、孤高自赏的妙玉……一个个已经被岁月涤荡得模糊不清的面孔,从时光的帷幕后缓缓走出,变得鲜活起来,好像又能再一次感受到她们的心跳,与她们同喜同悲。
02 让红楼照进现实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国人心中有着太过于卓绝的地位。哪怕你从未读过它,却鲜少有没听说过它的。然而一个家族的大厦将倾,一个王朝的穷途末路,《红楼梦》是一个太过宏大,太过深刻的作品,曲高必定和寡,太过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不免难入其门。
但《一曲流水红颜寞》这本书,却让人读得轻松自洽。这可能与作者将红楼里的晦涩难懂细细筛出,只留下真善和美好有关。作者用隽秀的语言细细地剖析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带着读者走进他们的成长和内心,探寻他们命定结局的因果和惋惜。这本书并没有将自己摆放在专家、学者的位置,让读者感慨红楼之高绝,感叹自身解读之精妙,只是平等的引领者我们去重温、去品读、去发现、去感悟,一如作者的笔名一般,春风化雨,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作者在写红楼,却又不仅仅只写红楼,她还写书中人物的命运沉浮,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与思考。写宝玉虽然也肯定了他的真和痴,却也直言不愧的点出了他一开始对待爱情的“不靠谱”;写王熙凤与贾琏的强势与软弱,又会思考如何才是更好的夫妻相处之道;她同时兼爱着黛玉的天然、灵性、自由以及宝钗的修养、秩序、高洁,鼓励大家不必执着为宝黛之争红脸,而应该从她们身上各汲取养分,既可以人情练达,又可以拥抱诗样人生;她写香菱悲苦一生,也不忘提醒读者,现实越是冷酷,心中也要始终保持热爱和温暖……这本书就好像在《红楼梦》这座宝藏中,开辟出了一条通幽的道,让人们顺着轨迹,就能轻松愉悦地觅得其中的美好。
在春风老师这里,红楼回归到了它书籍的本质,也回归到了曹公创作之初的期待,“只愿他们当那醉馀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就像序言中描述的那样,作者与爱人在皓月当空,静谧清朗的夜,手挽着手,轻松地谈论里面角色和他们的抉择,红楼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他们生活之中。不需要仰视和膜拜,可品读,可把玩,可讨论,为喜爱它的人们,增添一抹诗意。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666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