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想都在哪里?宠物的超生问题。

知识点一:

好思想都在哪里?

怎么给“精英日课”选择有价值的好书和好文的。

“得到”的宗旨是提供知识服务,必须给读者“干货”和“猛料”。“任何领域都可以说”—— 不管是心理学的新认识、物理学的新进展、还是管理学的新方法,不管是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学的分析、还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交锋,什么都可能说。

所有人的大脑共同生活在一个“智识世界”之中,这个“智识世界”就是由想法组成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法的连接。“认知升级”,就是有没有更先进的想法。娱乐节目谈论人,新闻论坛谈论事,付费专栏,专门谈论想法。得先有想法,才能做事。

好思想都在哪里?在书里,在杂志文章里,在论文里。选题的标准大概有三个。第一,要新;第二,要过硬;第三,要让读者能“得到”。

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所谓“新思想”,并不一定是距离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其实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地被刷新。

比如说,什么是“贫困”?如果认为贫困就是物质匮乏买不起东西,思想就需要更新。贫困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现在科学家对贫困的理解又更新了 —— 贫困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还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理疾病!

再比如说,一般认为欧洲有很多高福利国家,而美国并不是一个高福利社会。可是我们专栏最近解读了经济学家泰勒·科文的新书《自满阶级》,其中就讲到,如果你把减税项目考虑在内,美国的人均福利支出在全世界排第二,这个高福利已经让政府不堪重负了。

《对糖的指控》,一个调查记者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提出的观点是颠覆性的:糖不是营养品,也不是普通食物,而是毒药 —— 吃糖,等同于吸烟。说的不一定对,但是这个思想很有影响力,所以应该知道。

读新书的另一个理由是有些经典的思想,放在今天看,会有不同的视角。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说每个人都为自己谋私利、多工作多挣钱,“看不见的手”就会让整个社会进步;可是他的《道德情操论》又说人不应该过分追求财富和名望,应该讲道德。那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呢?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著名问题,还被熊彼特称为“亚当·斯密问题”。专栏谈论亚当·斯密的时候,用的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罗斯·罗伯茨的新书《亚当·斯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这本书就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很好地解释了“亚当·斯密问题”。

哪怕是最古老的经典,都应该参考新思想。解读加拿大学者森舸澜的《无为》,其中就用最新的脑科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对《论语》《道德经》《孟子》和《庄子》这四个中国经典做了非常有意思的解释。

有时候问题是老问题,但是新思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应该怎么选择配偶?什么时候停止尝试新事物?过去的人可能想象不到,现在这些问题的最优解,来自计算机算法 —— 解读几个计算机科学家写的《指导生活的算法》这本书,读者非常欢迎。

那“新思想”要新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是刚刚出版的书、刚刚发表的文章和论文。

所谓过硬,就是这个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支持。这些书和文章大都是新型的“科学写作”,作者不能信口开河,就算本身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作品,也要引用学术论文。

这也意味着在“名人”和“学者”之间,更倾向于选择学者写的东西。马云经常发表各种看法,他说的都很有价值,但是学者可以把很多很多马云放在一起研究比较,给一个更科学的说法。

当然,要想让内容好看,必须讲故事。一本书通常非常厚,一篇文章通常非常长,只能精选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 好故事就是最有价值的。宁可用比原作者更多的篇幅,也要把故事讲好。讲的道理都很新,不用故事实在很难说明白。

“得到”的意思是读者看了以后最好能有用,或者“三观”能发生一点改变。普通的新闻、包括一些科学报道,只是提供了一条新知识而已,并不能“得到”。新想法、甚至包括有意思的新想法,都不一定能让读者“得到” ——比如有新研究发现,有些章鱼的智力水平很高,甚至还有自己的个性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但是放在精英日课里就不太合适。更何况大量的新想法都是没意思的。

从简单到高级,三个找书的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是看推荐。亚马逊的推荐算法很不错,它能从以往的购买记录中发现你的兴趣,推荐新书。

比较专业的办法是跟踪主流媒体的书评。《纽约书评》,有可能是美国最值得读的报刊,上面有新书的书评,有高手的综述文章,还有各种新书广告。几乎所有重要媒体都有书评栏目。跟踪这些媒体,就不会错过特别重要的好书。

但最高级的办法是跟踪作者。应该对现在活着的、特别有想法、特别能写的人都有谁,心里有个数。什么纳西姆·塔勒布、戴维·布鲁克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蒂姆·哈福德、迈克尔•刘易斯、泰勒·科文……这些人刚刚出了什么书,甚至正在写什么书,读多了就会注意到。

选书读好像看足球一样。初等球迷看朋友圈发的射门集锦,一般球迷看世界杯和欧冠这样的大场面,资深球迷则跟踪所有重要球员的动态。

知识点二:

宠物的超生问题

如果养宠物的话,肯定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养宠物的朋友,他们都很有爱心。如果需要临时找人照看小孩,更乐意把孩子放到养宠物的家庭。不养宠物的,经常在网上看别人贴的宠物照片和视频,觉得它们真是非常可爱,看了之后心情很愉快。

1

一个关于猪的新闻。一只猪,天生后腿发育不良,只靠两条前腿走路,等于是倒立行走。当地媒体报道之后,养猪的农户决定不杀这只猪,把它当宠物来养,养它一辈子。

看了这样的新闻,就对人类有信心。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别文明的现代社会,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心。

在有些国家,人们对宠物的爱已经做到了体制化。比如荷兰,已经立法禁止遗弃宠物,还有非常好的宠物救助制度。据报道,荷兰宠物救助站的领养率达到52%,现在荷兰街头根本看不到流浪狗。

受伤了给治疗,流浪了给收容,然后还会帮着找人领养。一个宠物救助站的宣传短片。一只小狗,孤苦伶仃地住在救助站的一个笼子里,有一天有个家庭来领养它,它一开始不敢相信自己会被领养,当它确认自己被领养的时候,那真的是欢欣雀跃,非常可爱。

公益短片,为了号召大家去领养宠物,拍得非常有创造性。这个片里是人被关在笼子里,等着让小狗去领养!几个人各自住在自己的笼子,都是凄惨和难过的状态,小狗来了,每个人都争抢着希望被领养。看了这个公益片我们对宠物的境遇真是感同身受,连我都恨不得去领养一个。

救助站还会对领养者设定一定的条件,不是你想领养就能领养。在美国,宠物救助站会进行背景调查,看看你家的设施是不是齐备,比如院子有没有围墙,评估你有没有能力照顾宠物,比如会不会经常出差不在家。

非常人性化制度,人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确保给每个宠物一个好的归宿。

好是好。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些没被领养的宠物,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

2

荷兰的宠物救助站,已经做得很好了,它的宠物领养率也只有52%。有很多宠物没有找到领养家庭。

是不是像人类的儿童福利院一样,如果没有人领养它们,它们就会一直住在救助站里呢?

救助站的条件也真是不行,都关在冰冷的笼子里,不能跟福利院比。那是不是说,如果没人来领养,宠物就像判了无期徒刑一样一直住在监狱里呢?

不是。不是的。

那些没有被领养的宠物,将会被人类杀死。当然不是残暴地杀死,而是安乐死,注射一种药物让它们安静地死亡。英文有个文雅的说法,叫“put to sleep” —— 也就是让它睡觉。而这个“睡觉”的意思,是永远沉睡。

你去领养宠物,宠物会欢呼雀跃,那不是因为它摆脱了孤独。而是因为它摆脱了很快死亡的命运。

美国一般的规矩是一个月。一个宠物进入救助站,一个月内没被领养,它就会被永远沉睡。美国的领养率跟荷兰差不多,也是50%左右。也就是说,一条流浪狗被人发现,送到救助站,那这个狗的命运是50%的可能性被一个家庭领养,50%可能性被安乐死。

这简直太荒唐了。

3

一只受伤的流浪狗,会花很大的力量救它,给它做高难度的手术,媒体高调报道,然后他进入救助站等着。这只狗应该没事儿了,它上过电视出名了,很快就会有人领养它。可是与此同时,有很多健康的狗、比这只狗更漂亮更可爱的狗,在救助站里,会被同样的给狗做过手术的医生,杀死。

有个家庭来领养一只小狗,不放心小狗的安全,亲自去这家考察了一番。觉得他家的环境不够舒适,拒绝了领养申请。十几天以后,因为没有等到新的领养家庭,你把这只小狗杀死了。

那个让人扮演宠物的公益片。如果我是一只宠物,我很想把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咬死。我选择流浪行吗?

不行。流浪猫狗是公众安全和健康的隐患。宠物的命运,就是或者被好好地领养,或者被杀死。救助站只能收养这么多宠物,新的要进来,旧的就必须给腾地方。

台湾有一个美女兽医叫简稚澄,台大毕业、成绩第一的高材生,因为喜欢小动物,选择去救助站工作。简稚澄学了五年兽医,她学的是怎么救助动物,不是怎么让动物安乐死。

台湾的规定是12天。宠物进了救助站12天找不到领养家庭,就会被杀死。简稚澄杀死700个宠物之后,再也承受不了难过的情绪,选择了自杀。她年仅32岁。

4

爱心和理性,有时候是一对重大矛盾。

面前有一只狗,快要冻死了,肯定会让这只狗在你家过一夜。甚至可能会收养这只狗。这就是爱心。

后来这只狗生下了六只小狗,不可能把它们都养在家里。想把小狗送人,可是周围亲友要么已经养了狗,要么根本就不想养狗。你甚至上网发了广告,但是也没有什么人响应。那你就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把小狗送到救助站去,或者把小狗遗弃。这就是理性。

猫和狗,实在太能生了。几个月就能生一窝,每窝能生下五六只。人类养宠物以前,猫狗的祖先在自然界是自生自灭的,存活率很低,或者是饿死了,或者是被咬死了。但是现在人接管了猫和狗的生活,如果让他们还保持这样的生育率的话,那就是完全不行的。

现在美国养宠物的家庭已经比有孩子的家庭都多了,饱和了。再有多余的猫狗,就只能杀死。

这就是爱心与理性的矛盾,也可以说是局部思维与全局思维之间的矛盾。单个动作判断,有爱心总是好的,无缘无故杀死一个宠物总是坏的。可是我们把所有爱心加在一起,根本养不了这么多怎么办?

这个矛盾无解,此事古难全。

5

没有终极解决方案,不过现代社会有办法“调和”这个矛盾。

一个办法是阉割。美国有30个州有不同程度的立法,要求对宠物进行阉割。所谓阉割,就是母猫和母狗要切除他们的卵巢,而公猫和公狗更惨,要……“中性化” —— 他们不再是公猫和公狗了,他们被剥夺了性生活的能力。那为什么非得搞野蛮阉割,不做更精细的绝育手术呢?因为绝育手术太贵了做不起。

第二个办法是禁止买卖宠物、禁止私下配种,培育什么纯种狗。当然完全禁止不可能,一般的做法,像荷兰是收重税。这等于是变相的计划生育 —— 不要再生了,想要就去领养一只现成的吧。

第三个办法比较人性化,“匹配”。美国的救助站正在使用跟婚恋交友的原理差不多的配对算法,帮宠物和对应的家庭配对。现在纽约和旧金山这两个地方的救助站的领养率达到了80%到90%,而是1970年代的领养率才只有20%。

但是宠物和人类都是越来越不自由了。现代社会,是一个不能为所欲为的社会 —— 连爱心都不能为所欲为。

现在美国78%的宠物都被阉割过。它们的一生是不完整的,仅仅作为宠物而存在。有人说阉割是为了好养,因为阉割后的宠物性情会更温顺 ——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控制数量。想给狗狗完整的一生,让它能生儿育女,对不起最好不要这样。你不喜欢救助站里的野猫野狗,你想要个血统高贵的纯种,对不起请交税。

遇到流浪猫狗,如果你想对它负责,可以把它送到救助站去。如果你不想对它负责,那你就别管它。但是你不要投喂。投喂流浪猫狗是对宠物界、对人类都不负责任的行为。

归根结底,人类养宠物是为了人类自己,而不是为了猫权和狗权。宠物过的不是它们自己的一生,而是我们爱心的投射。现代人一方面对宠物很有爱心,另一方面在救助站批量地杀死宠物。

这是妥协。这是爱心跟理性之间的妥协,也是理想跟现实之间的妥协。这就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妥协,人和人、人和宠物才能共处。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743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