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版画家施汉鼎作品赏析

    作者/管振新

    20世纪初,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1930年由鲁迅倡导的左翼“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通过艺术的途径寻找救亡图存的光明之路。新兴木刻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与广大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新兴木刻版画后来在人们火热的生产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五十年代启东木屑花创作组,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影响下,产生出来的一个木刻艺术群体。

    版画家施汉鼎当属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所处的正是艰苦奋斗的建设和十年文化浩劫的时代。他为生活而奔波,他随社会发展而创作,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内在的原动力,从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

    施汉鼎版画作品作品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围绕社会意识形态的作品,如《我们队里的理论家》,《劈风斩浪》《浪花渡组图之一》(集体创作,施汉鼎主笔),《苏维埃临时旧址》等。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借助的主题内容虽然并不丰富,却并不一味地重复那些固有的、已知的观念,而是注入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情感,能够唤醒观赏者沉睡于内心的那份历史感动,有很強的艺术感染力。另一类是以社会发展为题材的作品,如《春回shen州》《渔港明珠》《吕四渔场机声隆隆响》《伏波山下》《迎渔》等,以生产建设为主体,反映人们如火如荼的发展生产场面。从题材上看都带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的印痕,甚至有股老气横秋的沉稳。实际上其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是鲜明独到的。而不是当下青年艺术家所追求的那种隔靴搔痒的形式感。

    艺术作品的欣赏,大概都离不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条审美铁律。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人格品味,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群体意识等有诸多不同因素,因此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及审美认识也不尽相同。

    我与施汉鼎的相识,始于八十年代末,在这三十年间,我和他有过多次交流,也看过他不少的作品,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创作的版画。其实施汉鼎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多,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呈现。对于他的作品鉴赏,也只限于我收集到的一些六七十年代作品。揣摩既久,略有心得,具录于此并与大家分享。

  《我们队里的理论家》,52.2cmX50.8cm,1974年创作。是以版画艺术的形式,生动刻画了那个火红年代的农民,勤劳、朴实,坚定的艺术形象。在画面彩色把握上,更多运用了粗细线条的变化,来勾勒人物的细节,头部,服饰,课桌,书本,斗笠等,整幅画面的表现,粗犷中不失精细,前后的冷暖色调变换,形成了浓郁的色彩对比。运刀的收与放,点线的刚与柔,块面的虚与实,其表现手法的多变,使得这幅版画更为厚实饱满。此作品入选了197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劈风斩浪》,32.8cmX52cm,1971年创作。作品时代特征明显,直击当时社会生产斗争场景,有深刻历史内涵。构图的倚正处理,画面的明暗变化,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渲染了渔民在惊涛海浪中,不怕困难敢于拼搏,一往无前的巨大力量。无论构图,刀法、意境、节奏、韵味都贯穿于作品当中,彰显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堪称当代版画作品的经典。此作品入选196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浪花渡连环画组图之一》(集体创作,施汉鼎主笔,1973年创作)。作品反映了在烽火岁月中的红色故事,一幅画,一段情节。用版画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那段峥嵘的历史,刻画了民兵战士英勇斗争的光辉形象。人物表情凝重,从坚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不畏艰险的斗争气概。这幅作品刀法老到,线条质朴,特点鲜明,背景隐约而透明,使欣赏者有延伸的视觉感受。作品既注重了人物细节的刻画,又注重了整个画面的把控,在结构、色彩、细节等处理上,展现了娴熟的艺术技巧。可以说是以木刻艺术形式来创作连环画题材的典范。此作品1973年10月入选了“全国连环画展览”

    《苏维埃临时旧址》,50.6cmX44.5cm,1979年创作,画面表现的是红色临时苏维埃旧址,这是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纵观作品,意境深远,构图宏大,人物刻画众多,虽细小,但个个精致入微,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这幅作品的构图、创意都有其独到之处,并且以江苏水印木刻的表现技巧,增添了酣畅的水墨画意趣,呈现出中国画的艺术美感。传递给人们一种无形的力量。

  《迎渔》40cmX49.2cm,1963年创作,刻画了江海渔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从画面人物造型来看,表情丰富,形态各异,迎着风翘首以盼,等待着出海渔船的归来。作者抓住人物的细节,刻画出渔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喜悦心理,并且巧妙地运用水墨画留白的虚无处理手法,给人予广阔的想象空间,作品形成了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体现出独到的艺术匠心,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渔民辛勤劳动的生活画卷。此作品1963年入选“第五届全国版画展览”。

  《春回shen州》,43cmX50.9cm,1979年创作。这时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和煦的春风已经吹遍了九州大地,社会风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笔墨当随时代,因此也激发了艺术家旺盛的创作热情。作者以开阔的视野,雄健的刀法,刻画出了山河壮美的辽阔之势。线条的粗细交替,不单单承载形象刻画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渗透了主观的感受,我们从线条中仿佛可以确摸到作者深刻而又饱满的情感,这是与哲学思想相一致的。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功能、这其中的关系与韵律,更多的是相互渗透。画面中大雁的处理手法,是以水印木刻特有的晕化效果,将大雁归来的灵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构造出了意向上的空间感。笔墨与形态之间的构成,又呈现了一个空间组合的“边界”,这个“边界”是无形的线,这条无形的线带出了中国画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三维的真实,而是意向的真实,这种真实能给予欣赏者广阔的想象空间。看似在云里,又似在雾里,有呼之欲出之美。此作品1980年入选《江苏省水印木刻展览》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力的式样。”施汉鼎的版画形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证明,他的艺术表现和作品包涵的意蕴都是通过刚健厚重和流美俊逸不同质感的线条来确立的。这种艺术语言的形成,是得益于他所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得益于他早年在农村这段艰苦经历。生活的磨砺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这种坚定,甚至倔强,我们在他创作的这些作品当中,可以探得消息。

    施汉鼎今年巳九十四岁高龄,我对他的一些经典作品加以赏析,一方面是表达对老艺术家的崇敬。另一方面,想借此机会,作抛砖引玉之举,相信会有更多的方家提出高论。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2023年7月写于苏州

    施汉鼎(1930.12—)别名海山、方白,江苏启东人。擅长版画。1958年赴省协艺校学习。历任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美协理事,省版协副会长、顾问,启东文化馆馆员,启东版画院画师。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897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