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颠覆者到好奇者

多年前,周鸿祎写过一本《颠覆者》,今天重新收拾,出了一本《超越好奇》,读完后,我有三点想法:

一、

周鸿祎对自己的定位从颠覆者转变为好奇者,结合中国互联网这些年的发展,能看出一个从业者的自我审视的变化。

在时代带来的行业红利中,互联网是最野蛮发展,也是获取红利最多的行业之一,甚至如果论媒体的曝光度,可能独此一家。

这些红利使得很多从业者在不断地成功和财富积累中,有了打破传统桎梏的快感,这也许是周鸿祎觉得自己是颠覆者的深层次原因。多年前读《颠覆者》一书时候,我就在想翻开历史看看,不论是马云、马化腾还是其他互联网大佬,他们做的事情或多或少都在颠覆者传统行业。因此颠覆者这个词,我一直都觉得不足以成为周鸿祎的标签,反而会让他和其他互联网大佬模糊化,甚至有点年少轻狂的感觉。可是应该用哪个词?这个问题交给作者去烦恼吧。

多年过去,周鸿祎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超越好奇”。

没错,只有好奇这两个字才能解释周鸿祎这么多年来的心路历程。

好奇,是他的源动力,也是这么多年能够一直保持活力的关键原因。难以想象如果出现一个对世界没有好奇的周鸿祎,那该是多么的无趣。

好奇之外是什么?是什么可以支撑周鸿祎的好奇,让他持续好奇下去?

我觉得是不断的正反馈。

最开始的周鸿祎,是因为一本讲述硅谷精英的书让他对互联网产生了好奇。当他开始自己编程研究硬件的时候,一个个小成果不断出现在埋头的过程里,如果只是满足于此,他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程序员。

不一样的是,他选择了将自己的产品商业化。正是这个举动,让他将自己和千万的工程师区分开来。即便在如今看来,那份产品实在太粗糙了,随便找找就是最粗浅的错误,但在当时已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创新。

这些创新带来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更有产品之外的商业教训,也许正是这些让周鸿祎意识到,仅仅只做一个产品经理是不够的,于是他的好奇心又延伸到产品之外。

这些正反馈让他不断审视当年自己读的那本硅谷神作,也意识到书中很多内容放在中国,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难能可贵的是,周鸿祎并没有因此变成愤青去抨击这本书,而是选择了投身现实,不断想办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也正是因为他的好奇可以从书本转换到编程实操,再从产品转换到商业运营,所以他能够坦然的面对过往走过的路,那些经历过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财富,而非抱怨。

二、

3721网站在融资期间,踩了很多坑,这让他意识到,他需要一个懂得投资人逻辑的海归,最后咬牙花了几十万请了一位海归,顺利解决了融资问题。

但海归和公司很快产生了冲突,海归觉得公司应该快速建立现代管理体系,高管应该享有平等投票权利,而这触犯了周鸿祎的逆鳞,他坚持认为初创型的公司不应该分散投票权。最后两位海归离开了公司。

雅虎时期的经历,周鸿祎在事实上领导着中国公司的业务,但自己的想法与总部沟通期间,总是出现各种误解和不理解,最后双方只能不欢而散。

从这两个案例中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在初创期间存在着很多机会,也面临了很多挑战。即便是海外巨头如果不能处理好中国市场,如果不能因地制宜的快速响应,最后非常容易被本土企业所超越。

所以这一阶段的海外经验,提醒了周鸿祎,也提醒了读者,他山之玉不一定可以攻玉。

三、

3q大战期间,很多人被迫裹挟的参与,这期间对于两家公司的评价有褒有贬,现在回头看,其实两家的争端在互联网的跑马圈地时期是常见的摩擦,是必然会出现的。因此去辩论谁是谁非已经没有意义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感兴趣的可以同步参阅《腾讯传》。

读完这本《超越好奇》,对周鸿祎这个人已经不再陌生。而前言标题的那句“要怼我,请先懂我”,已经成为了解读这个人,乃至解读整个中国互联网最好的注脚。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915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