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校史:创办人发表《巴蜀宣言》标志最新教育理念

         “以教兴国”是王缵绪先生一生中所追求的远大目标。为此,他苦心打造多年并完成创建整个巴蜀学校完全教育体系,他决心以个人之力打造全新的教育环境,开创最新式的教学制度,来实现他育人理想。但如何创建巴蜀学校,完成目标与构建契合理想的教学制度,早已是这位创始人完成课题。

(一)、创办人王缵绪校董始发《重庆私立巴蜀学校宣言》

       1932年8月,一个规模宏大的《巴蜀学校》已建成幼稚园、小学校规模。创始人王缵绪校董接受记者采访强调称:“开启民智、以教救国”,努力通过办教育达到挽救国家颓局,改变民族的命运。

       8月2日,《巴蜀日报》刊载出创始人王缵绪公开发表的《重庆私立巴蜀学校宣言》简称:《巴蜀宣言》,其内容表达了创办人王缵绪校董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纲领,以及教学方法和指导办学宗旨。他即兴洋溢向记者说: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截了当的说:“不会有”。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末教育可以有成功的一天。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再加了“时间观念”,那末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

         不容讳言的,我国因文化思想没有激进的缘故,教育没有长足的进步。更不必讳言的,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我们既看到教育是不息地前进的,我们更看到巴蜀的教育在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怎样地去使教育逐步地推进改善,便成了巴蜀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凡是与巴蜀教育有关系的人士,不论是教育的实验者,不论是教育的行政者,谁都观感到这么一个重要问题,而且谁都在谋一个方法解决这么一个重要问题。只是环境的制裁太厉害了,经济的拮据,足以打破计划;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于是“观感到”尽管“观感到”,解决的方法尽管在想,而重要的问题依然还是重要的问题。

       重要的问题,尽他成重要的问题吗?不成,不成。我们终该得使严重的问题,渐趋和缓——在我们的能力范剧以内。于是我们便想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约可分为三种:一是大学教育,一是中学教育,一是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建筑在中学教育上的,而中学教育的基础却是建筑在小学教育上的。小学教育便成了一切教育的基本教育。基本教育的好坏,从直系上说,直接影响到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从旁系上说,间接影响到社会教育。于是我们便计划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这一个小学校,便是巴蜀小学校。

       为什么要创办这个巴蜀小学校,己简略的说明了。怎样去办这巴蜀小学校,我们也该得说几句,陈在社会人士的面前,请求教益。

       一般的学校,或者是为了经济的关系,设备方面,能从简的都从简了,能省去的都省去了,几乎只有“教”的地方,没有“育”的地方;只有“教”的工具,没有“育”的工具。整个的教育,畸形的发展,教育的效率,充其量只能作到教而不育。我们的学校,既是创造一个新的环境,一切的设备,便当顾及教的种种,又顾及育的种种。在教的设施里,不忘掉育。在育的工作中,不忘掉教。整个的教育,不使他有割裂的现象。凡是小学行政上应有的设备,我们当尽量的设备起来;凡是教育原理上应当注意的地方,我们都注意。使儿童在“教育的”、“科学的”环境里生活。但是奢侈华美,我们却绝对避免,不愿意造成贵族化的环境。

        哪一个学校不愿聘几位优良的教师?哪一位教师不愿意得到安定的生活?然而在教育没有保障的现在,学校的本身,且在风雨烈渺之中,遑论其它?我们巴蜀学校,当然也愿意得到许多优良教师,我们更愿意许多优良的教师能集中精神兴趣于本校的教育。我们要达到这目的,便当竭尽全力来谋求教师生活的安定。我们想,教师的生活安定了以后,便能集中其精神;能集中其精神,便能对于他的任务能发生兴趣;对于他的任务能发生兴趣,便会有研究的精神。研究的精神,是教育前进的power(动力)。有了研究的精神,还愁教育不前进吗?

        我们为了要得到对于教育有真实兴趣的教师,聘任的方法,不和一般的学校一样,我们不以介绍人和介绍信作为取合的标准,我们当以教师的才能和学校的需要作为选择的前提。一切的教师,都须经过一度教育上的谈话,相当时期的合作,如果待聘教师,适合我们需要的,便正式聘任。正式聘任以后,我们不愿意轻易更动,俾得有安定的教师,这样办法,社会人士不致认为新奇罢!我们想:欲免掉人浮于事事浮于人的弊端,这是一个比较妥善的方法。

       试分析一个学龄儿童的生活,简直是“三重生活”。上学时过的是学校生活,放学后回家过的是家庭生活,家里玩得够了,跑到社会上,便接近社会生活。这三种生活的趋向是完全不同的,有时还绝对的矛盾哩!学校生活是“教育的”,家庭生活却是趋向“享乐的”、“放任的”,而现实的社会生活更多“非教育的”。儿童生活在这样趋向不同的环境里,足以戕贼身心的因子,无形中会渗透到每个脑细胞里,教育的效力便不容易显现。我们要使儿童的身心不受其它影响,在正常的状态中发育,儿童便须和“非教育的”社会生活暂时隔离;“享乐式的”家庭生活暂时疏远,使之一贯处在教育的生活中。换言之,就是儿童须完全住校,这好象是太枯寂了。不然,不然,我们的能力不能使家庭生活转成学校教育化,但我们可以使学校生活转成家庭生活化;我们的能力,不能使社会非教育的社会转成教育的,但我们可以使学校生活转成社会化。杜威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我们当从这条路上走去。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部须住校的关系,个个的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同时也都是儿童的保姆。我们为慎重将事起见,更当招致许多看护妇,襄助这件育的事情。我们且不在经费上计较,只须在儿童教育上应当这样做的便这样做去。

        我们在前面说过,“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要使理想得以实现,计划得以进行,我们不愿以经费限制事业,愿以事业支配经费。但是,“用少量的经济,去办最大限的事业,收最大量的效果”一句话,我们仍作为行政上的一个原则。

        学校教育的通病,是学生只知道“读”书,不知道“用”书;教师只知道教学生“读”书,不知指导学生“用”书;学生只知道求纸面上的平面知识,不知道求事实中的立体知识;教师只知道传授纸面上的平面知识,不知道教导事实中的立体知识。学校教育不和实际相应,便是为此。学校教育尽是扩充而国民能力不能增加,也是为此。学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合于社会的需求,也是为此。我们认清“书”是一种工具,应当活用这工具,获得前人经验;我们更认清足以获得知识的工具,不只是书,是以我们当尽量的指导儿童利用各方面的工具,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孙中山先生说: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之外,更当注意于双手万能,力求实用。我们当根据先哲的教育名言,决定我们“手脑并用”的教育原则。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头脑是科学的,身手是劳工的”。

       最后,我们很诚恳忠实的这样说: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以最大的助力。

                                                                                    校董事长:王缵绪

(注:《重庆市私立巴蜀学校宣言》(为王缵绪即兴演讲原文载1932年8月2日重庆《巴蜀日报》)

(二)、创始人王缵绪确定的巴蜀校训及《巴蜀宣言》内函:

      创办人王缵绪先生所发表的《巴蜀宣言》是具有先进的理念及纲领,它包涵了教育理论为指导。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犹如一支“异军突起”的号角,立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便陆续聚集大批的教育人才,加入到巴蜀学校的教育中来。

      《巴蜀宣言》其内容表达创办人王缵绪先生所提倡以“手脑并用,身心互通”的方针设置课程,让学生不拘于书本知识,能发声,能做事,能立身;以“儿童本位”为教育原则,尊重自然,尊重学生;以“教养兼施”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并教育学生立德立言立行;以“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毋欺,朴实无华”即“公正诚朴”作为巴蜀学校之校训,在他所创建的纯粹校园环境中完成好知识及人格塑造。

       巴蜀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养兼施”,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一贯教育。《巴蜀宣言》称:“我们的学校,既是创造一个新的环境,一切的设备便当顾及教的种种,又顾及育的种种。在教的设施里,不忘掉育。在育的工作中,不忘掉教。不使他有割裂的现象。”

       创办人王缵绪先生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是创建巴蜀学校的教育环境及教学设施的完善,而且教育经费也必须由创办人能够足额提供,才能保证支撑巴蜀学校实施“教养兼施”的教育模式。

(三)、创始人王缵绪的持教基础

       王缵绪先生以教救国理想的形成与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早在1920年王缵绪先生担任永宁道川南道尹时,就曾任卢作孚为永宁道教育科长;在这期间,王缵绪会同卢作孚在泸州兴办国民教育学校,共同为川南推行通俗教育活动、创办民俗教育馆、图书馆、新建公共体育场等教育设施。同年,王缵绪先生曾资助了大批学生到欧洲留学。1924年王缵绪担任成都市政督办后,又与卢作孚创办了成都民众教育馆;经过多年共同持教,王缵绪与卢作孚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共同努力下使地方教育有所改进。1925年至1928年王缵绪担任师长时,曾率军驻守资中三年期间继续在资中持教办学。首先,他在资中重龙山下设立了一所县立小学,聘请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前往任教;他将资中地区东门外的农业学校改办成职业学校,设有民生工厂,让学生半工半读,使贫家子弟都能入学。

       1926年,王缵绪以当地驻军首长报请省政府将资州中学堂升格为“四川省立第六中学”,他聘请周能泮担任校长,并招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的教授,以及美、英、日等归国留学生担任教员。当年他为此校投资购买了大量物理、化学、生物等图书以及教学仪器。他持教兴办的“省立第六中学”主要招收资中、内江、井研、仁寿、资阳等五县的学生,为当地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如范长江、曹荻秋(当年用名曹聪)、廖昂等均为该校早期学生。在此期间,他还将资中“劝学所”改为“教育局”,统一管理全县公办与私办学校。他将县政府的西仓库修善改造,创办下了“通俗图书馆”,藏书达一万多册,受到当地青年及民众的喜爱,留下极佳口碑。

       也正因王缵绪先生曾多年施教与实践为基础,创办巴蜀学校可谓是水到渠成。故多次试行地方教育,以证实他一直致力于以教兴国远大理想目标的延续;更足以体现出他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方可使他在创办巴蜀学校的教育事业上,仅不到四年就突显厚积薄发。

(四)、王缵绪先生与于右任先生组织海上停云社

       1923年至1928年,王缵绪先生与于右任先生组织海上停云社。成员有:于右任、王缵绪、田桐、田桓、张继、黄宾虹、刘山农、查烟谷、俞瘦石、宗履谷、朱立我、蔡靖、张大昕、熊松泉、李仲三、刘觉民、王用宾、丁墨农、陆抱景、唐子湘、鲁南庐、汤临泽、潘兰史、郭宜庵、杨敬斋等。曾辑印《停云社刊》和《停云书画集》等。前后活动共六年。同年,王缵绪先生还创办了《巴蜀日报社》。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91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